畫畫能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畫,任憑思緒的飛翔而激情滿懷,起舞翩翩,乃畫家之福氣也。我看,高大鋼先生有這份福氣。
畫畫能有自己的語言、個性、風格,能留傳下去,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能書上一筆,這是許許多多藝術家終生而苦苦追求的。我想,年輕的藝術家高大鋼先生心中明白。
看看大鋼畫家,乃筆觸之升華,生命之凸現,激情之燃燒,力量之進發。一切的一切,變得如此難以理解,難以讀懂,這是一種迷。簡簡單單的塊塊、格格、線線的組合,卻像迷宮般,神奇多姿,琢磨不透。尤其是塊之間的邊緣處理,筆與筆,刀與刀之間的結合,突出了繪畫的本體語言的趣味,巧妙而魅力。如《兆》之作品,這是作者第一次從實踐中發現了邊緣奇跡,通過這種痕跡,又發現了邊緣之間凸起,找到了“后焊接”的后現代文明。當中雖有現代文化的影子,但表述的卻是后現代文化,使作者找到了藝術真諦。系列作品《漣漪》,作品強調的并非中國繪畫的傳統筆法,而是用色彩和形象來表現水的動態和本質,模仿大自然的嘆息,讓觀者既能見到“水”,又能滿足其色彩構圖之欲望。難怪有人稱之為“魂品”。《可能性的重物》是作者會發現,這一系列與《漣漪》,從形式到構成圖相差無幾,不同的是,《可能的重物》系列的構成象磚壘的墻,讓色塊從畫面下邊往上生長,這種冷冷的色調,其變化有時使觀者聯想到水,表面已結冰了,可這層冰的下面有活潑的生命力。所有的反差色調,冷與暖、深與淺以及上與下、前與后、模與豎,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這又是大鋼在“抽象世界”里的具象反映的成功杰作,對此,有人認為,大鋼的這些抽象結構很有力量,它是把大自然現象所包含的結構“抽”出來,用簡化或幾何體的方式在繪畫中再現出來。因此,我們也發現,在大鋼的抽象結構中,沒有中心點,似乎也沒有上下左右之分,欲怎么看就怎么年看,但是,請細看,看細,作者每幅作品都能解決一個問題,強調視角的整體沖擊力,同時告訴你一種色彩美,一種線條美。也許,這大概是大鋼先生作品的邊緣魅力之所在!
讀讀大鋼的抒情表現系列作品,如《激情歲月》,令人激情滿懷,作者的大工業膽用筆用色,常常令觀者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這些抒情作品,不是寫生,也不是對事物的心靈感情的創作而形成有自己個性語言的力作。《觀海》系列,作者選取的角度是一樣的,描寫的都是下午的海,但隨著時間的變化,海的變化也就不同了,作者通過色彩不同,冷暖的變化,把大海抒寫得千姿百態,變幻莫測。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大膽的把黃土高坡的變化移植到《海》邊來,把西部情結帶到大海來,更讓人看到大海不但遼闊,而且渾厚、滄桑。看來作者似乎在諦造一種新的“海洋文化”,在這種“海洋文化”中,作者注入了一種“反規則”觀念,與一種“靜”的文化觀念。他所要觀之“海”,而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原來面目的“海”,這種海,更富有內涵,更耐人尋味,也更加完美。在這個喧嘩、浮燥的世界里,保存并擁有這樣的“海”,似乎更值得人們留連。我們在觀“海”的同時,又發現作乾喜歡黑夜去觀海,而且是一個靜靜的海。在作看來,黑夜里,海的色彩更加豐富,此時,可用心靈去諦聽。因此,作者在其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沒有動作的東西去干擾、破壞自然這份寧靜的美景,總能給觀者一個輕松、舒暢的感覺。大鋼的這種很好的藝術感覺,有人稱之為“神覺”,這一點也不為過。
我們從大鋼的作品中,讀懂大鋼的為人與為藝,大鋼乃性情中人,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硬漢子,有人說,大鋼的名與畫一樣,都是男人的油畫,給人陽剛之氣。大鋼的為藝,自由自在,大板刷,刷得既瀟灑又自由,表現的欲望與激情,一種想法,一種如夢境般的潛意識,一種情感化的抒情,更表現一種思想,一種超前的意識。
“如果畫家的風格成了一種陳規,那他就如同掉進了陷阱,只有找到與之風格對立面,他才能跳出陷阱。”我們從畫家的話語中,可以找到支撐畫家超前意識與眾不同的風格,也可以看出,畫家尋找的是一種與心靈相通而共鳴的另類風格,能讓色彩與造型具有魔法、幻覺般神奇。這種神奇又把直覺升華為“神覺”,那是一種可觸及、可感悟、可表達、可傳情的“真實”,這種冥冥中的“真實”,隨著畫愛的意念與推理的升華而升華,因而再也不是先前的感覺了,而是一種“神覺”。它自然流露出來的人、景、物、形狀迅速界定;不刻意追求形式符號,有朦朧的、清晰的、有現實與理想碰撞的、有抒情描述的;還有真善美、假丑惡,以及潛意識、無意識、夢境的,同時還有民族的、社會的、政治的等等。這些,在作者的畫面中釋放出了新能量,顯示出一個藝術家的真正“本我”,一種先知先覺的“本我”,一種由魅力與情感交織的“本我”。一主敝之,這是一個藝術家用心靈、激情、智慧、才情,去思考構筑一個“后現代”的藝術世界。
張澤明
于廣州2003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