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常置書桌案頭的用具,文房比其它器物可以更真實地反映物主的性情;而文房收藏則因此為我們提供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文人精神世界。北京匡時2008年秋拍再次推出文房專場,甄選山遷草堂所藏元、明、清文房清玩精品近百件,包羅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以及筆筒、筆擱、紙鎮、香爐、香插、印盒、印章等品類,創作材質方面則包括玉、竹、木、牙、角、漆、銅等。諸類齊備,精彩紛呈,將為買家全面展示歷代文人雅士乃至王公貴胄的書齋生活。
專場中玉質文房首推“清嘉慶白玉雕芝蘭競秀御制詩硯屏”。詩硯屏以片狀和闐白玉雕成,下承紫檀木座。一面浮雕九朵靈芝,交錯參差,生機勃勃,寓有“九如”之意。另一面則鐫有一首五言御制詩,詩句上端并填以金箔。詩末署“臣戴衢亨恭集敬書”,并鈐“臣”、“衢亨”二方朱文印,可知該詩硯屏是戴衢亨敬獻之物。戴衢亨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殿試一甲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嘉慶初年,大典所擬悉出其手,為當時重臣,歷任侍讀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贈太子太師,謚文端。同樣為嘉道年間重臣曹振鏞敬獻的“清白玉御制禁中鶴詩硯屏”則一面浮雕松石仙鶴人物圖,另一面琢刻《御制禁中鶴詩》一首,玉質瑩潤,碾琢風格細膩,典型的皇家作派,顯見系專為皇帝所作。
竹是許多文房的必選材料,康熙、乾隆皆有以竹隨形制成的筆筒等文房器件。本專場中的“清儋石山房計小隅珍玩竹刻梅花詩筒”,以修竹一節淺刻梅花詩文,其色栗黃,包漿甚厚,技法之圓熟幾至踏雪無痕。該詩筒是清嘉道年間名家計芬珍玩,自然不同凡響。另一件 “明竹節制繩紋雙耳三足蓋爐”則擬銅質香爐式樣而制,匠心獨具;器腹較扁圓,皮殼經長年烘焙而呈深栗色,內斂自然,凝重含蓄,饒有古趣。而“清竹制隨形筆筒”則巧取奇虬竹材隨形而制,取其天然扭曲之紋理,古樸天成,自是案上雅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使用天然漆的國家。經過長期的實踐,人民把漆器制造發展成為一種專門工藝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髹漆工藝在經過戰國、漢唐及宋元的長足發展后,于明代到達最高峰。本專場中數件髹漆文房即出明代。“明剔紅龍紋香盒”漆色鮮紅,細潔油亮,雙面堆朱深剔龍紋,刀工構圖皆一絲不茍,不讓同儕,當為貯存名貴古物而制。該盒系日本舊藏,匣中有匣,可見其工藝精美復雜。“明剔紅龍鳳紋盤”則漆色沉紅,剔刻極見功力,工藝繁復,絕非一時之功;底部髹黑漆,楷書鐫刻“大明萬歷乙未年制”款,乃宮廷御用之物。
相對而言,木材是最易得到的材料,因此以木質制成的文房比較難以別出心裁,不過本專場推出的數件木質文房則匠心獨運,極為醒目。“清沉香木雕白菜擺件”巧取沉香根部略加雕琢而成,立意新穎,雅趣橫生;而沉香本系天然古木久沉淤泥之中千萬年不朽所得,別具奇香,甚是珍罕。“明沉香木雕靈芝瑞獸瓜棱長頸瓶”也以沉香木雕成,全器表面滿布凹凸的縱線,腹部更作立體的瓜棱裝飾,頸腹的交界處則剔雕一只攀附的靈芝螭龍。全器造型特殊,用料大方,在沉香木的品類中實屬不可多得的精品。以紫檀雕成的“明紫檀木雕藥師佛坐像”通體滿飾金彩,背有舟形火焰紋背光。藥師佛頭戴五葉寶冠,束高髻發,面相清秀,袒上身,豐乳細腰,胸前垂掛華麗的纓絡,法像莊嚴,做工一絲不茍,隱然顯現典雅瑰麗的宮廷氣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