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拍賣場即是稀缺商品的競價場;也是提示買家們“究竟什么是稀缺商品”的秀場。
大部分藝術家創造的作品數量都不可能“龐大”,而大部分藝術家的作品也都不“稀缺”,這看似是一個悖論,確是最真實的客觀事實。供應的數量只有與需求的數量相對來談才有意義。某位藝術家即使每年只畫一幅作品,但他如果全然沒有市場,那這一幅作品對于市場來說也太多了,專業術語叫做“供大于求”。那么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當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高價售出后,他的受關注程度增加,他的其他作品更加容易出售,此時他的作品的市場需求擴大了,而保持不變的創作量則在市場需求擴大的同時相對變小,供不應求的狀態隨之產生。而價格也會隨著供不應求的狀態逐漸攀升。價值決定價格,這類似于一個公式,那如何求證這一公式呢?如何讓我們信服一張畫滿涂料的亞麻布可以價值連城呢?恐怕一定先要證明其“價值”的真實性,才能使價格的高昂看起來合理。
那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如今這個時代,簡單的方法似乎更樂于被接受,證明“價值”最簡單,也是最蠱惑人心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價格反證價值,“價格越高的,價值就越高”,否則怎么會那么貴呢?“想當然的態度”在理論上體現出的合理性往往在現實中顯得無比荒誕。“最貴”絕不意味著最具藝術價值,但卻意味著最受關注。因為這是功利先行的現實社會中最強勢的潛規則。在任何市場中都存在著大量來歷不同的資金流,藝術市場也如是。無需獲知藝術市場中資金背后的資本身份是什么,它們的出發點在當下的中國當代藝術情景下,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以資金的投入,換得資本的升值。
拍賣——用來拉動市場需求的手段
2006年春季紐約蘇富比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某種意義上可以稱其為“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市場的槍聲”。當時那場拍賣的成交額達到了1322.89萬美元,成交率更是高達90%。張曉剛作品《血緣系列:同志NO.120》以接近最低估價4倍的97.92萬美元的高價獨占鰲頭,徐冰、張洹、王廣義、劉小東、方力鈞等人的作品也均創出了他們當時個人作品拍賣的最高價。一個產業是否具有增長態勢,主要的參考數據是該產業的當年業務利潤額,以及同期業務利潤增幅比較,這組數據可以體現出該產業真實市場需求的狀況以及變化。而真實的市場需求,是一個產業合理生存的基礎所在。
針對當前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需求我們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類型,一是終端消費型市場需求,二是投資投機型市場需求。兩種“需求”的比例關系決定了當前產業面臨的是“收藏型市場”還是“投資型市場”。相對來說,當一個藝術品市場傾向于“收藏型市場”的時候,會表現的更穩健,其受到大的經濟局勢變化影響的可能性會更小。而一個藝術品市場傾向于“投資型市場”的時候,其波動、調整的可能性加大,受到經濟形勢干擾的程度也更強。有研究表明,歐洲藝術品市場中流動的藝術品,售出后普遍被持有年限為30年,而一件藝術品幾年之內頻繁上拍,數次易主的情況十分罕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幾年之內從無到有,當代藝術品的銷售、拍賣情況一度呈現出積極的市場態勢,那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市場需求是如何被拉動的呢?
一個投資型市場的需求擴大,需要高額利潤的刺激,需要資本快速升值的誘惑,價值規律告訴我們,資本總是流向高利潤行業。當資本占有者意識到“當代藝術”或許是一個金礦的時候,其涌入的速度,以及試圖透晰并掌握該產業運作規律的自覺性是令人嘆服的。一個收藏型市場的需求擴大,需要更多的收藏家真正的接受當代文化,認同當代藝術作品中價值觀以及其表現出的外在形式。只有越來越多的真正欣賞當代藝術的有消費能力的受眾出現,所謂的“當代藝術產業”,或說“當代藝術市場”才能真正穩固的建立,并且得到良性的發展。兩種不同類型市場需求的擴大,都依賴于不同的引導辦法,或某些顯性客觀現實的刺激。毫無疑問的是,使人追逐利益容易,使人接受新文化難。短時間內將公眾目光吸引到當代藝術領域,并使之在全社會范圍內產生影響的最有效方法無疑是“利益的誘惑”。盡管這不是長久的辦法。
中國當代藝術近幾年的熱鬧場面,不得不說是先行進入的資本方對于投資型市場需求強烈刺激的結果。而拉動這一市場需求的所使用的手段之一,正是拍賣。正是在2006年春季紐約蘇富比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之后,部分國際藝術品經營機構開始涉足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而國內一些民營資本也開始了“當代藝術淘金之路”。“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行情從此開始水漲船高,一個或許可以稱之為“當代藝術產業”的市場鏈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形成,其鏈條中的各部分一應俱全,例如產品制造者——當代藝術家、產品測評者——當代藝術評論家、產品銷售者——當代藝術畫廊、產品宣傳者——當代藝術傳媒、產品推廣展會——當代藝術博覽會、還有產品的終端消費者——當代藝術收藏家等等。一個產業能夠在短短幾年之內迅速形成,并且用幾年的時間快速演練了一遍西方類似產業的幾十年歷程,這可以算是一個“中國式產業成長之路”。
拍賣——試圖引導游動資本
尋找目標快速發展的優點不言而喻,而最大的缺點無疑是“快速”所帶來的種種制度漏洞,以及隨之而來的不規范行為。這也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地區普遍面臨的現狀。這更是中國當代藝術目前面臨的階段性問題。市場運行機制的不規范必然帶來行業整體信用指數的下降,從而引來陣痛式的行業整體性調整。快速膨脹的投資型需求必然使得供給方——“上游生產者”藝術家們的作品數量短時間內顯得供不應求,隨后大量的作品生產型“藝術家”會應運而生,他們所提供的良莠不齊的“中國當代藝術產品”也會快速面世。面對當代藝術市場中眾多可供選擇的“產品”,哪一種能令自己的資產升值呢?
資本的逐利性不言而喻,任何投資者進入當代藝術市場的目的都是獲利,有誰愿意看到巨額投入換來的是垃圾?從80年代初期到現在,國內的公立美術館以及藝術院校、藝術研究所對于當代藝術的態度,要么是冷眼旁觀,要么是批評打壓。這直接造成了關于中國當代藝術價值判斷的理論缺失,而在市場蓬勃興起的這幾年迅速出現的學術評論文章以及多元理論體系,看起來更像是“學術為市場服務”而產生的新型廣告策劃手段。美國學者科可納(Corcorna)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今天創作和出售的繪畫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來30年中能夠保持市場價值。”
這似乎說明了久經市場考驗的古代精品繪畫和近現代名家的市場價值。也還意味著,絕大多數當代藝術都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今天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里的游動資本們撞來撞去,他們也希望借“學術的眼睛”為自己謀取利益,但在學術現狀不明朗,市場硝煙塵上的局面下,讓拍賣的價格成為收藏的風向標,似乎已經成為部分投資者重點考慮的選項。相對于自吹自擂的學術批評,這似乎更有蹤跡可循。而拍賣公司給出的口號也是“拍賣公司要給藏家提供經得起歷史考驗,長時間考驗的作品。”拍賣公司的這種說法,也表達了拍賣行業想要吸引藝術市場中游動資本跟盤的愿景。2008秋季拍賣——信心市場是否依然充滿信心?
在中國內地,拍賣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復蘇,短短十幾年就發展到上千家,速度迅猛,水準參差不齊。距不完全資料顯示,這其中業務范圍涉及到藝術品拍賣的機構有200家左右,而這200余家中,業務涉及到“當代藝術品”的目前僅有十余家。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支撐藝術品拍賣局面的絕不是“當代藝術品”,它只是作為新興拍賣種類在短期內成交價格翻升驚人而引起了更多關注而已;第二:“當代藝術品”在拍賣市場上的路還長,現在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很多的機遇存在于這個領域。2008年紐約蘇富比春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集體遭遇“冰河期”。
這場拍賣中,“天價王”張曉剛的《untitled》和《2001no.8》流拍,王廣義、蔡國強等一向被國際市場追捧的藝術家大多遭遇挫敗,僅以估價或略超估價成交。而6月30日在倫敦結束的佳士得“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中,58件拍品中僅有2件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一件張曉剛的《父親和女兒》因90~150萬英鎊的估價再次遭遇流拍。今年4月9日香港蘇富比春拍上, 108件中國當代藝術拍品全部來自美國藝術基金“埃斯特拉收藏”,雖然這一“全球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機構之一”解釋此舉的原因是由于次貸危機,但我們不要忘記,在獲得市場收益的最佳時機清倉退盤,歷來是風險投資規避資本即將貶值的戰略手段。蘇富比于2008年10月4日-10月8日率先舉辦香港首場秋季拍賣會。經過連續(4、5)兩日的拍賣,最終拍賣成績慘淡,遠低于預期總體估價。首場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中47件拍品中,有19件流拍。其中不乏重點拍品的流拍,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成交額不及預期估價一半。最低估價2.45億元,成交價只有1.17億元。
5日結束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共有110件拍品,有71件流拍,成交率僅為35%,總體成交額為34.864.750元與預計成交1.1億元相距甚遠。根據蘇富比方面公布數據,參與此場競拍多為亞洲人,成交價居前十名者皆為亞洲買家。根據蘇富比網站公布的從2006年春季至2008年秋季紐約蘇富比舉行的6次“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成交價格前10名作品的購買流向的分布如下:這60件高價成交的作品有48%,也就是有29件是被亞洲的私人藏家或者畫商購得;歐洲藏家和美國藏家各自購得10件,歐美藏家和畫商購買的比例各占18%;而匿名藏家購得到了其中的11件,他們的比例占到了20%。
過去十幾年,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板塊基本由國外收藏建立,此次秋拍的經濟背景正是整個西方世界陷入金融危機,經濟面臨衰退的局面,還有多少國外買家會繼續為中國當代藝術品競價?國內這些年跟進的民營資本們有能力救市護盤嗎?藝術品市場從來都被看作是一個信心市場,而“貪得無厭、貪生怕死的資本”歷來都是“在貪婪的時候更貪婪,在恐慌的時候更恐慌”,信心市場能夠依然充滿信心嗎? 08秋拍,拍賣這支牽引藝術市場資本流動的手還會奏效嗎?我們拭目以待。
拍賣——牽引當代藝術市場資本流動的手
拍賣——牽引當代藝術市場資本流動的手
拍賣——牽引當代藝術市場資本流動的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