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 期 : 2008.11.8—2008.11.27
地 點 :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中二街D區
中國雕塑學會沙龍
參展藝術家:劉永剛
開放時間: 每日10:00—18:00, (周二至周日)
由中國雕塑學會主辦的《破立之道——劉永剛作品展》將于11月8日下午3時在798藝術區中國雕塑學會沙龍開幕。本次展覽是中國當代雕塑家系列展之一,共展出劉永剛《愛擁》、《站立的文字》系列作品近百件。展覽不僅為我們呈現出藝術家敢于掙脫陳規,在大破中求大立的藝術勇氣,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文脈的追尋已成為藝術界,尤其是留洋藝術家確立自身面貌的優先選擇。
劉永剛出生于內蒙古額爾古納左旗的根河,大漠草原的渾厚壯闊造就了他旺盛的精力與不屈的性格,也因此誕生出數量眾多的作品和不斷變換的藝術風格。早年的一幅《北薩拉的牧羊女》讓年輕的劉永剛在藝術圈嶄露頭角,但他的腳步并未就此停留,而是放棄了已有成績,只身前往德國去開啟一段別樣的藝術旅程。從學院派到表現主義,從繪畫到雕塑,從東方到西方又回歸故地,劉永剛不斷地超越自我局限,以求打通不同文化語境與藝術門類的藩籬。終于,他找到一條藝術本源與當代文化相結合的道路:被再造的古老文字從平面中挺立起來,成為了凝固力量的空間造型。這些由甲骨文、金文、蒙文、藏文演變而來的“字碑”形象,令人感受到紀念碑似的莊嚴,而單體形象重復排列的規模效應,又使人不禁聯想起兵馬俑的蔚然大觀。
劉永剛的創作在對傳統理念的重新解讀中,表達著對當代文化的思考。他以可識別的文字為源泉,創造出“不可識別”的藝術樣式。作品在過濾文化屬性之后,打破了文字平面化的束縛,有效地進入空間,通過筆畫的搭配和立體組合,構建出一種全新的形態。在這里,新的視覺內涵以及象征性意義被發掘與彰顯,而“站立”與“愛擁” 的主題又使抽象的形具象起來。雖然掌握了中西兩種言說方式,但劉永剛并沒有膚淺地將德國表現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做簡單的嫁接,而是在對文化內涵的發掘中,在浩繁多樣的資源中找到了合適的元素,并將其轉換為個性化的藝術語言。那,就是載寓了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文字符號。這不是以民族主義來對抗文化全球化,也不是以流行的中國樣式去滿足西方人的文化獵奇,而是在具備了打通中西兩種文化的能力后,于當代藝術的潮流中找到了自身與世界對話的立足點,是民族情感驅使下的文化自覺。在日益浮躁的藝術界,劉永剛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文化使命,不跟風、不盲從,以敢破敢立的膽識與氣度不斷變革、創新。對他而言,“破”的不僅是古今,還有中西;“立”的不僅在平面,更在空間。
前 言
破、立本是一對矛盾概念,中國人常把“先破后立” 視之為變革的方式。藝術,自然也在其戒律之內。因此,敢破敢立,代表著一位藝術家的膽識與氣度。
劉永剛是一位來自草原,學跨中西,擁有旺盛精力與不屈性格的藝術家,在探索個人語言的過程中,幾經困境,終于找到了破的途徑與立的方式。“破”不僅在古今,而且在中西;“立”不僅在平面,更在空間。短短幾年中,他創造出一大批脫胎于文字意象,凝固空間力量的作品。
他的創作在對傳統理念的重新解讀中,表達著對當代文化的思考。他以可識別的文字為源泉,創造出“不可識別”的藝術樣式。作品在過濾文化屬性之后, 打破了文字平面化的束縛,有效地進入空間,通過筆畫的搭配和立體組合,構建出一種全新的形態。在這里,新的視覺內涵以及象征性意義被發掘與彰顯,使作品擁有紀念碑式的凝重。而“站立”與“愛擁” 的主題又使抽象的形具象起來,從而打通了不同文化語境的藩籬,破與立在此得到了有效的融合,這應該就是劉永剛的破立之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