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靈 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人物研究生班,師從吳山明教授,現為職業畫家
選擇畫畫這個職業,實在是天分使然,而作為女性,卻是一種宿命,因為有著對美術的敏感與直覺,所以有了更多的關注與投入,因為有了感覺與融入,所以才會有思考和痛苦。擬寫這個題目,內心其實很自相矛盾,“自身凸現”與我的本性和行為方式實在有所悖逆,作為女性畫家,我其實是一個對外在環境內斂,漠視關于性別問題的討論,更不是“女權思想”的推廣者。國內女性藝術觀點的提出是在20世紀90年代,一方面,社會結構的轉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深入為現代女性意識的覺醒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深入,特別是西方女權主義“解構”和“消解”中心的運動也給中國女性藝術提供了一個模本,雖然當時的藝術運動更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更多體現了非藝術自身凸現領域的目的性和實踐性,使得運動本身高于藝術本身,但是這次運動直接引發了現代女性意識的覺醒。從此女性藝術家開始從女性視角闡釋世界,有了獨立的精神指向,并凸現出女性藝術的別樣世界,身為女性,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會自覺不自覺地融入,然而,現代水墨人物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也無法回避。自身凸現,可以概括為重視女性經驗,從性別差異中認識自己藝術價值和表達的獨特視角,從而將個人以及女性藝術的意義得以彰顯。其內容不外乎三點:其一是感知方式,其二是經驗方式,其三是藝術程式。
感知方式用畫論中所說即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因為感知方式的差異,直接導致結果的不同,這也是為什么有很多人在提到女性繪畫和男性繪畫的差異時大多會說女性繪畫多體現朦朧的詩意,男性繪畫多表達詩史般的崇高的原因所在。女性藝術家大多是單純而直接地對照著她內心獨白的即時情緒和感覺狀態,或歡娛、或傷感、或壓抑、或平和,以一種向內關注的視野抒發著生活、時間、感情經驗留下的痕跡,因此,女性藝術家大多是生動、鮮活、細膩的描述者。因為感知方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表現手法及內容的區別,這種差異有益于呈現中國藝術發展中的豐富性,并建構完整的藝術世界,可女性藝術家所體現的敏感、優雅以及表現的株花棵草,秋月冬陽的題材,卻成了一些批評家否定女性藝術價值的借口。他們忽略了一點:一花一世界,藝術不以大小分境界。許多時候平和中透著睿智,細膩中飽含激情。
經驗方式的凸現多是帶著鮮明的個人色彩,這直接取決于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經歷的變遷。并且在藝術向本質回歸之后,藝術真正成了藝術家自己的事情,這種經驗方式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藝術作品中。在我的作品中那些飄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慵懶的兔子,優雅閑適的女主角,以及現代都市中的某個場景的凸現,無一不是我所經歷過程中的回憶,因為打破了時空的順序和理性的界定而呈現出虛擬、夢幻、無序的錯覺,以及于現實生活的距離感,這些童話般的描述是我個人生活環境以及變遷在我心靈刻下的痕跡的隱喻和外化。
藝術程式的凸現應該是建立在感知方式和經驗方式基礎上的,它往往以藝術圖示的面貌出現,也是帶著鮮明個人標簽的。這些主要表現在筆墨等繪畫語言的運用上,在我的藝術學習過程中,先后師承程大利老師,中國美院的吳山明老師以及南京藝術學院的周京新老師,因此,我的方法源自于上述老師,其次主要是個人的一些體會和發揮。我的作品取向大概為:意筆線描;淡墨唱主角;以動取靜。
意筆線描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礎上爆發性的即興完成,修養、功力、情緒、感覺集中在短時間內的用筆過程中,終以自如、流暢、簡便而內涵豐富的線準確地塑造形象。淡墨唱主角或曰擅長于用淡墨,既是基于一種傳統的水墨觀念,所謂“水墨為上”,“淡墨主玄”,也是企圖拓展傳統水墨表現空間的一種努力。淡墨語言,往往是一筆下去,墨色雖淡,卻有了筆性、筆意、筆趣,且筆勢貫通,蜿蜒曲折、綿里藏針。在筆痕之外,又有水痕的滲化,以靈制靈,因而極盡巧妙變化之能事。這些淡墨語言的運用,不僅有利于表達年輕女性的靈秀和聰慧,嫵媚和多愁善感的品性,而且充分顯示了淡墨所特有的飄逸、儒雅、靈動、意暢而婉,富于變化的審美特征。進而論之,不僅是在濃淡之中,有了一種靈動、鮮活的感覺而且更便于在深層次上,作進一步的開掘,賦予作品以特殊的寓意。與此同時,善于捕捉和刻劃人物動態,并且能在運筆、運氣中以動取靜也是我繪畫作品的又一表現形式。
以上三點雖是相對獨立卻是彼此關聯,融為一體的,感知方式離不開經驗方式并通過藝術方式才得以表達,經驗方式如果離開感知方式,經驗的就不是自己的圖式,藝術方式也成了別人的記錄的工具。作為表達方式的藝術程式,更離不開感知方式和經驗方式,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面對現代主義的無根漂浮的生存狀態,我們每個人都處在返鄉的途中,海德格爾用其詩性的哲學語言在尋找夢的家園,而筆墨作為當代水墨藝術語言,其表現出來的無限可能性和女性藝術家感受的無限豐富性未嘗不是一條回歸夢幻家園的藝術真知之途。


張靈 郊外之六 設色紙本 68cm×68cm 2008

張靈 出界之十七 設色紙本 76cm×48cm 2006

張靈 出界之三十 設色紙本 68cm×68cm 2007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