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翰海在1996年春季拍賣中,一幅明代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手卷以880萬元被故宮競得收藏。說起來有意思,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一直流傳民間,“十年動亂”中被送交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文革”后退還民間。故宮“養”出了感情,這件作品一被拍賣就被故宮志在必得拿下,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的中國書畫專場中,傅抱石的《麗人行》大手卷創造了1078萬元的近現代中國書畫的最高拍賣成交價。《麗人行》是傅抱石的代表作,該卷以杜甫詩《麗人行》為題材,是傅抱石在1944年竭盡心血的創作。圖中描繪了楊貴妃率眾男女,緩緩前行,漫步長安水邊的出行盛景。
中國嘉德在秋季還首開了新中國美術作品專場拍賣的先河。這是自從1995年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成功高價拍賣之后,引起社會對新中國藝術品的重新認識和評估,形成了收藏“紅色經典”藝術品的熱潮。
北京翰海1996年秋拍中推出的古玉專場,成為秋季拍賣會的亮點,369件拍品,成交304件。第735號拍品紅山文化“玉龍形鉤”,以253萬元成交,創古玉拍賣最高價。一枚清中期“田黃雕九龍平鈕章”成交于154萬元,創下當時田黃拍賣的國際最高價。
1996年12月14日,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該公司的秋季拍賣中對68組88件江西景德鎮設計、制作的“毛主席用瓷”進行了拍賣,總成交價870萬元,平均每組瓷器12.8萬元,創下了當代瓷器拍賣成交的最高紀錄。此舉為瓷器收藏開了先河,也由此確立了“當代官窯”的概念。
自1996年起,北京城內的小型藝術品拍賣會陡然升溫。原來是中國嘉德一家獨秀,每月第一個周日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小拍”之后,太平洋、北京榮寶、中商盛佳、北京翰海、北京市拍賣市場等公司紛紛上馬了“小拍”。拍賣會排滿了北京每個月的四個周末,槌音此起彼伏。“小拍”的頻繁出現,對一年兩季的春秋“大拍”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也吸引更多的藝術家、收藏家、投資家云集京城,為日后北京成為藝術品的交易和拍賣中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