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約董寓榕談談她從業拍賣工作的體會,她答應了,可總是忙,一直也沒抽出時間來。北京奧運開過了,國慶長假過去了。眼看拍賣業最重頭的一年一度的秋季拍賣會就要開始了,我知道作為國家一級一類拍賣公司總經理的她,更沒時間安排這次訪談了。可我不甘心,于是約她結合自己的經歷,說說改革開放30年拍賣業的波瀾,要求不高,就談一個半小時,但希望能獨攬這段時間。她卻出奇地痛快,很快就擠出了時間。
一見面,她就說:“前段時間真的很忙,很多業務上的事,都要我自己去聯系安排,幾乎很少在北京。別說采訪,就是自己家極為重要的事也耽誤了。什么事?我一會兒和您說。但是提到改革開放以來,拍賣行業的大題材,我覺得必須安排這次見面。于是今天上午我推掉一切事情,就和您聊了。”
董寓榕的辦公室很簡樸,真看不出是年拍賣標的幾個億的國家一級一類拍賣公司老總的辦公場地。但室內隨意布置的幾件擺設,依然有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她的辦公室就是馬上要到來的秋拍大戰役的“中軍寶帳”,邊上的一間大辦公室,十幾臺電腦,十來個年輕人,就是她的參謀部。“參謀們”各自忙活自己的事情,除了偶爾電話鈴聲和計算機鍵盤敲擊聲之外,幾乎鴉雀無聲。我不由得想起上個世紀60年代,在海軍航空兵部隊的作戰指揮所里,指揮員們在指揮一場擊落敵機戰斗的決策場面。兩者真有相似之處。
1.“八億多元的秋拍就在這里籌劃”
一說起馬上就要開始的秋拍,董寓榕的眼神都放光。她遞我一本今年的圖錄。說是圖錄,其實比大部頭的詞典都厚重,十斤重恐怕都打不住。圖錄的封面是一件7厘米高16.7厘米口徑的北宋汝窯粉青釉蓋盒,以實物大小的彩色圖片。乍一看,有凝脂般的青碧;細端詳,細細的絲狀蟹爪開片自然密布在釉下,美不勝收,盡顯宋瓷的風采。圖錄按大類區分涉及瓷器、玉器、書畫、雜項和家具,可謂涵蓋面大。起拍標的達8.4億元人民幣,可謂大手筆。
翻開圖錄,盡是精美絕倫的收藏珍品。一件清乾隆沉香木滿工龍紋架墩式寫字臺映入眼簾,沉香為材,氣味芳香。古語中“沉檀龍麝”之“沉”,即為沉香。寫字臺為四面平式,架墩組合,以榫卯結構相聯。臺面下設四個抽屜,左右各一柜,柜上置屜。周身滿工,浮雕云龍紋,工藝復雜,雕工細膩。材好,工美,堪稱絕品。一對戰國時早期的錯金銀銅盉,如同天平一般吊在球冠狀底座上豎起的立柱上。座和柱上裝飾圖紋精致得令人驚嘆,懸吊盉的橫桿兩端,有古樸的龍頭裝飾。這可是公元前200年以遠的文物。力學設計合理,金屬工藝巧奪天工。就是收藏的門外人看了,單從琢磨它的結構設計、工藝方法和藝術特點,就會被一堆問號留住腳步,深深地為我們先民的藝術創造力折服。并得出結論:這么古老而又絕頂出色的藝術品,值得以3500萬元起拍。
董寓榕特意指點我看那幅十二塊琺瑯彩繪畫“雍正十二月圓明園行樂圖”,是郎世寧繪制的。每塊一個月份,畫的都是清雍正帝和他的子女在圓明園共享天倫之樂的情景。郎世寧是意大利來華傳教士,歷經三代清帝,是一位擅長將中國工筆繪法和西洋明暗畫法融為一體的清朝宮廷畫家。他在中國的50年基本在深宮,畫品只對皇帝,至今作品也鮮見民間。這組畫場景恢弘,人物與圓明園的建筑渾然一體,筆觸細膩,無一敗筆。不愧是郎氏那些傳世佳品中的“佳品”。圓明園毀于英法聯軍的入侵,難以再復。拋開作品的藝術成就不說,單是畫中所表現的風光和建筑群,就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它使已經消逝了的東方名園為國人和世界留下永遠的記憶。它的起拍價是1.28億元。
難怪有人說:不必看拍前預展,就是這本圖錄中的1019件拍品資料照片,也極具觀賞價值。這一本“書”夠看幾年的。翻看畫錄,我感嘆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怎么能在一次大拍中集中這么多珍品?董總說:“您理解我為什么一直沒時間接受記者采訪了吧?我們在籌劃一次拍賣會前,要談,要看,要找專家鑒定,還要在事前了解買家需求。圖錄上的是1千多件,可這之前我們篩選的可是它的多少倍啊?今年八億多元的秋拍就在這里籌劃啊!一切工作,就是我們這些人,就是在這幾間挺普通的辦公室里做的。”我隨口說起了“陋室銘”的經典:“山不在高……”董總笑了,“干我們這行的,有句話:‘干拍賣的,不是累死,就是急死。’”并解釋說:“收集信息,找拍品,累死;組織拍賣,鑒定研究,拍品到庫、展示、拍賣會再到交貨。哪一個細節做不到都出大婁子,急死。從我接手這個公司以來,幾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都沒在家過了。今年中秋在廣東,家里來電話說老母親病重。我急忙飛北京。9月22日到家已經是晚上了。見到的是母親的靈堂……”一個堅強的女老總,說到這里泣不成聲,淚水淆然:“我媽最疼我這個閨女,可我呢?……老話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我只能對著媽媽的遺像說:‘請您老人家理解女兒吧!’好在我平時孝順老人,一向認為:在老人生前多孝順,比老人走后悔青了腸子強。”

2.“是改革開放催生了中國的拍賣業”
世界上最早的拍賣是從公元2世紀末的羅馬時期開始的。據史載,古羅馬人曾用拍賣的方式銷售雕像、掛毯、宮廷用品等。那是現代藝術品拍賣的雛形。1730年,英國倫敦的書商薩繆爾·貝克在市中心創辦了一家專門拍賣古舊書籍的拍賣行,并于1744年舉行首次拍賣。中國拍賣業形成于19世紀中期以后。1874年,英國最大的一家拍賣行在我國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的上海開設了一家遠東子公司“魯意斯摩拍賣公司”。從此,上海灘出現了藍白方格的拍賣旗。北京最早的拍賣行,是光緒末年出現在崇文門大街上的魯麟洋行,經理是外國人。解放初期,上海尚有25家拍賣行,都是私營企業。1953年行業整頓經營后,若干經營作風惡劣的拍賣行停業,有的轉營其它業務。至此,拍賣行業開始衰敗,到公私合營前,上海只剩下11家拍賣行。實行公私合營后,11家拍賣行合并為7家。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拍賣行也隨之在中國大地上消失。
“說起來,中國拍賣業還真是改革開放30年的產物。”董寓榕說起這些,如數家珍:1986年,廣州率先成立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家拍賣行。北京第一次拍賣會是在1992年10月。當時一個叫“北京拍賣市場”的企業,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導下舉辦了一場國際文物藝術品拍賣會。這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陸首次舉行文物藝術品拍賣。到今天,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拍賣企業千余家,分布在各個省、市、自治區;拍賣活動已經由初期的沿海、大城市延伸至內地、中小城市;拍賣從業人員達2萬余人,全國拍賣年成交額近400億元;年拍賣1萬多場次。北京藝術品拍賣公司有100多家。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收藏熱升溫了。
我們不僅把國內民間藏品推向流通市場,也和國際市場接軌。在政策允許條件下的藝術藏品走向世界,讓它們向世人炫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把流失到海外的國寶級文物收歸國內,像保利公司收回的圓明園獸頭就是典型案例。董寓榕指點著她這次秋拍圖冊中的戰國晚期“白玉武士俑”——一尊極具藝術魅力的和田籽玉雕品、漢代的“白玉瑞獸”、“黃玉三層蓋爐”、明末的“四爪金龍織錦”及林散之(1898一1989)的書法等,都是精品,說明文字中都寫明是從哪個國家回流的。“藝術收藏品是世界文化遺產,拍賣也沒有國界。但是,收藏的單位和個人,還是應當有國家觀念的。我們祖先留下的經典,在我們有能力時,應當請它們‘落葉歸根’。改革開放以后,民間收藏和流通正常化了。有些過去以極低價位私自流到海外的文物,可以在拍賣業待價而沽了。這使得祖先遺產的盲目流失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和改革開放以后拍賣業的興起有很大關系。這也就是您約談改革開放有關的話題。我再忙也愿意抽出時間的原因。”董寓榕說得很由衷。
3.“國家級拍賣公司理應做珍寶級藏品的大手筆”
董寓榕的自信是有基礎的。她對文物和收藏有家學淵源。但是,從她牙牙學語到參加工作,都是“在紅旗下成長”的過程。如果沒有以后的時代大變遷,她也許會在北京市屬某個單位干到退休,也許就只比一般人對文物藝術品有多一些的鐘情而已。1978年以后,人員調動、工作選擇逐漸松動。她從市政府工業調整辦公室調到旅游局系統,從事飯店管理。后來,出于個人愛好,她又到市文物收藏學會任辦公室主任,那是史樹青先生把她“挖”過來的。十年浩劫之后,清退“文革”物資,大量的文物藝術品涌現于世,整理資料、建立文檔是浩如煙海的繁瑣事物。她干得有條不紊,又和自己的興趣密切相關。可以說在這個領域中如魚得水。在工作中,她和史樹青、朱家縉、張中行等一代大師級人物建立良好的關系,張中行老人待她有如親閨女一般。董寓榕的硯臺藏品珍品很多,在界內有“第一人”之美譽,其中不乏張老、朱老和史老等名家題字認可的珍品。
新中國的拍賣業,雖起于改革開放后的第8年,但形成氣候卻是近十來年的事情。中嘉國拍成立的較晚,隸屬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是國有資金占大股的企業。成立之后,也走了一段彎路。韓作樑董事長如同識馬的伯樂,到文物學會力舉董寓榕來中嘉國拍領軍,并說服了學會各位老專家。董寓榕過來接任時,壓力很大,她看到公司實際上是背了200萬元的債務,成立以來幾乎沒有較為成功的大型拍賣會,所辦的拍賣會多以數量見長,更缺少品牌效應。“韓院長鼓勵我:你放手干吧!錢脈我找,人脈你來。公司內部政策我給。你就把公司內外理順了,我們一起打造中嘉國拍的品牌。”因為韓作樑原是中國家電研究院的院長,董寓榕在說到董事長時,還是習慣地稱他為韓院長,她說:“韓院長對中國傳統文化素來鐘愛,他對我的信任就是無形的支持。我決心和他一起為打造中國拍賣事業做出自己的努力。今天回顧起來,可以說從國家工作人員到拍賣公司老總的路程不遠也不近。”
決心已定,實際運作卻要付出全部的心血。董寓榕知道:要想創出拍賣業的品牌,就要有一支合格的隊伍;要征集頂級拍品;還要有自己的理念和眼光來維護企業的信譽。在韓院長的支持下,她在業內率先提出了“百年老店”的概念。蘇富比和佳士得可稱國際拍賣業的百年老店,藏家有好東西都知道找這樣的拍賣行。這樣的公司每每創造出天價成交的典型案例。中國的拍賣業起步晚,但我們是文物藝術品的大國。理當做珍寶級藏品的大手筆。我們的拍賣公司成立時間都不長,但只要我們好好運作,是能夠在國內外的大拍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以后,我們也應當有和蘇富比、佳士得一樣的名牌老店。董寓榕分析成就拍賣業“百年老店”有四大因素:態度、經營方略、人才和市場。其中市場環境要由業界一起培養維護,其余三個因素都是拍賣公司的“內功”。
她人脈好,聯系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專家,為她收來的拍品把關。不同專業、不同學術觀點的行家都在她的專家庫名單上,為的是對拍賣市場負責,兼聽則明。她組建隊伍有方,招了一批年輕有學識又敬業的人才為公司骨干。為了年輕人的成長,她為不同專業的員工買了大量價值不菲的資料工具書。員工們自豪地說:“我們有同行企業中傲人的資料圖書庫。”她在領著員工一起工作時,發揮了身先士卒的帶頭作用。常常為搞清一件送拍品的來龍去脈而廢寢忘食。她的員工們說:“今年8月8日,是奧運開幕的喜慶日子,國家規定放假一天,但是為了能讓給拍品照相的工作盡早地完成,她和我們一起在公司加班,還讓自己家里人給我們準備冰綠豆湯,清心敗火。喝了綠豆湯,大家干活格外積極,開心地加班,愉快順利地完成工作。”綜合業務部經理梁博說:“征集今年秋季拍品時,董總和我們一起坐一夜的火車到濟南,清早在火車站邊的小店油條加豆漿。緊接著換大巴到濱州惠民縣一個小鎮上,奔波200公里,如約到達收藏家家里,路途中有一段路施工,搓板路顛得董總面色蒼白,我們都很心疼,可她說和人約定的時間不能耽誤。那位收藏家也深為感動。還好,那家的藏品很是讓我們驚喜。收藏家委托了我們幾件珍貴的拍品。我們都很開心。董總的精神和辦事風格讓我們羨慕又佩服,最重要的還是感動!”
4.“傅抱石的《鏡泊飛泉》考驗了我們”
在我見到董寓榕之前,就聽拍賣界人士說:“中嘉國拍的董總口碑不錯,有個性。”在董寓榕談到她的經營方略時,我才體會到人們說的個性,是指她打造了企業的個性。
商海潮涌,大浪淘沙,也不免魚龍混雜。泥石俱下。這些年在我國新興的拍賣行業也是如此。董寓榕在進拍行之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她無力改變大環境,同時又珍惜改革開放以來對收藏品帶來的大好形勢,和有志的同行們一起為打造中國拍賣的“百年老店”做自己的一份工作。
2006年中嘉國拍秋拍傅抱石《鏡泊飛泉》山水八幅連屏,是董寓榕和她的公司彰顯個性的典型。傅抱石先生的畫,筆墨蒼古厚重,皴法靈動自然,繪畫層次豐富,一派“蒼茫霧鎖煙籠”的秀麗山川,飛瀑泉流,給人無限遐想與回味,真乃大手筆之作!更使人感到震撼的是中國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沈尹默先生“恰逢八十壽辰”,傅抱石先生以此畫賀壽。沈尹默獲此畫震撼萬分,如獲至寶,視為“第二生命”,題了千字敘文。敘文中高度評價說:“……近百年中國畫壇上傅抱石先生是最卓越與無與倫比的天才”畫家,并把傅抱石山水畫技法稱定為“抱石皴法”。
最近幾年,傅抱石的《鏡泊飛泉》幾次現身于拍賣市場。引起人們質疑。乃至有人撰文提出“傅抱石的《鏡泊飛泉》到底有幾幅?”也不無道理。中嘉國拍得到此畫的渠道脈理清楚,董寓榕又親自去調查探訪。她堅信這是大師真品,又深感肩頭壓力之大。面對多處出現的傅氏同題畫作,她避開不做,無可厚非,但對真品不予認可,似乎不是她的理念所為。在關鍵時刻,董事長給她有力支持:“你去鑒別,我支持你的判斷和抉擇。”她用一個月的時間,翻閱了近百本專業書籍字帖,如《中國現代名家畫集——傅抱石》、《現代書畫投資傅抱石卷》等,每晚都工作到深夜,從書法畫技角度細致對比。她在專題研討會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傅抱石先生將此畫定為《鏡泊飛泉》。圖右側邊落款1963年5月20日抱石寫金陵。鈐印‘傅’陽文之印,后壓印‘傅抱石’陰文印。”又說清了沈尹默和這幅畫的淵源及畫作的來龍去脈。博得在場大多收藏家及專家記者的折服。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專家單國強說了句“確信無疑”,給鑒定會畫了句號。隨之而來是《藝術市場》、《文物天地》、《文物報》刊登的大篇幅專題文章。真正的考驗是在拍賣場上。如果得不到買家的認可,這樣“高標的”的拍品流拍,對公司和中國拍賣市場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那次拍賣會上,此畫以860萬元起拍,一開拍就跳至900萬。有三位收藏家爭相角逐,這最有力地說明了行家的認可。“910萬!”“920萬!”“952萬!”……隨著李紅蓮拍賣師的一次次報價,競拍者不斷舉牌。有些人去拍賣現場并不辦競拍手續,只是去旁觀,看到這場面也是一種刺激和享受。場子里一會兒靜得連后面有一片紙落地的聲音都會引人回頭;一會兒又響起為競拍者鍥而不舍精神的贊許掌聲。“1200萬,第三次!”國家注冊拍賣師落槌了,來自廣東288號收藏家如愿以償。大家都輕輕地“啊”了一聲,就連拍賣師都松了一口氣。董寓榕和她的員工們更是露出欣慰的笑容,因為他們知道,“傅抱石的《鏡泊飛泉》考驗了我們。”這不僅是創出了公司的業績,更是為中國拍賣業寫了一筆輝煌。
5.“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看過即擁有’,而不是對物質的占有”
董寓榕說組織文物藝術品的拍賣要“眼學”和科學結合。她請了著名字畫專家史樹青、單國強,瓷器專家李輝柄,青銅器專家杜迺松等頂級人物幫她把“眼學”關。因為這些專家見過、學過、研究過。文物鑒定就是要有“真見實學”。但是她也在尊重專家的基礎上跟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和中科院物理所合作,鑒定青銅器和瓷器。“搞拍賣是一手托兩家,賣家和買家。我們的信譽不僅僅是來于我們不做假,不知假販假和以假充真。而且還應當對文物負責,對買賣雙方負責。書法家劉炳森臨終前不久,在醫院對我說:干好拍賣業要講究‘愛、真、傳’。拍賣業的口碑來自‘真’字。真是至理名言啊!”李輝柄、杜迺松各位大家之所以權威,是他們見過太多的真寶貝,那些皇宮王府的國寶級文物都經過他們的眼睛。可是時至今日,我們的國家大建設,民間收藏大熱門,有多少過去不曾聽說過的東西涌現出來。單靠“眼學”不一定夠了。要保真,就應借助現代科學。董寓榕請科研機構用同位素鑒定等物理、化學手段對瓷器、銅器和字畫材料的介質進行定性,再和專家一起,根據文物的市場定位來估底價。這在當前拍賣市場上是有一定影響的。董寓榕有個性之說,有些可能也源于此。但她做到了,而且和專家們處得很好,不能不說這正是她的獨到之處。
我聽說董寓榕有“中國收藏界的大姐大”的美稱,想了解這位成功的女性,是怎樣立足于中國收藏界的。她笑笑說:“成功是軌跡,而不是奇跡。我把事業當作我的全部,把溝通當作我的財富。對于女人來說,要爭取成就,就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汗水和辛苦。我沒有成功后的喜悅,只在成就事業的掙扎中創造著快樂;在風雨中始終保持了平和的心態,淡看一切。通過工作,我對收藏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我認為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看過即擁有’,而不是對物質的占有,更不是出于功利目的囤積居奇。”
在本文即將完稿時,喜訊傳來,10月27日首都一家日報以《郎世寧作品拍出1.44億元》為題,做出如下報道:“昨天,在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秋季拍賣會上,清代乾隆年間郎世寧繪‘雍正十二月圓明園行樂圖’十二塊,以1.44億元(不含傭金)勇奪全場頭籌。記者在拍賣現場看到,當拍賣師李鴻年報出2258號郎世寧的這件拍品起拍價1.29億時,386號買家就率先舉起了牌子應價,拍賣師話音未落,99號買家直接叫價1.3億元,之后兩人以每次加100萬元的梯度進行了15輪的激烈競價,最終以1.44億元被來自上海的386號買家競得。”這次秋拍,中嘉國拍的總成交額達4.29億。超千萬的有9件拍品,成交5件。在目前股市低迷、全球金融大震蕩的非常時期,這個業績無疑是驕人的。董寓榕的理念,在這次拍賣實踐中又一次經住了考驗。盡管世界金融市場的現狀對文物藝術品市場影響頗大,使很多參與今年秋拍的收藏家情感上受到一定傷害。但是,董寓榕和有志于打造中國拍賣業“百年老店”的同行們,借改革開放30年的良機,還是頂住了“寒潮”,綻放出了東風第一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