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和美國佛羅里達州愛科德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失重”——國際當代藝術雙城展將于11月9日至11月16日在南京博物院舉行。
本次展覽由南京藝術學院青年學者馬曉翔與美國Eckerd大學教授王舸共同策劃,他們不僅邀請了中國多個城市的藝術家,同時,還邀請了美國、德國,荷蘭、奧大利亞、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城市的藝術家參與了這個主題的展覽。策展人希望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們創作的作品交織陳列在一個空間中,以此反映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在關注“失重”這一主題時的不同感受和不同視角。同時也向公眾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即當今世界,不論你身處在世界哪個城市,你都將會面臨著一場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嚴峻挑戰和考驗。
“失重”是一個被當代人普遍關注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失重”現象,我們認為社會變化速度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是其中一個原因,如信仰、道德價值觀的崩潰和瓦解讓人失去了過去思想行為的坐標,衣食住行方式的迅速改變又讓人在脫離了幾千年不變的生活習慣后陷入到一種動蕩不安的狀態。另外,與自然的日漸疏遠和分裂也是導致今天人們出現失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部分參展作品簡介:
1、《找魂》作者:黃藥(澳大利亞)藝術類別:裝置
該作者1989年離開南京前往美國學習藝術,之后又前往澳大利亞。近二十多年飄泊不定的生活總讓他有一種失魂落魄和心神不定的感覺,為此,他專為這次展覽制作了一件能夠飛翔的攝像頭,觀眾在展覽上可以領略到這個攝像頭在現場飛翔中拍攝到的夢幻般現實的場景。
2、《奶牛人》作者:郭海平藝術類別:行為
面對眼下發生的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諸多嚴峻的挑戰,郭海平身穿親自設計制作的奶牛紋服裝在現場與觀眾進行互動和交流,他希望以此來激發人們嚴肅地思考和反省我們今天賴以生存的壞境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3、《鐐銬》作者:唐一歡謝文隆藝術類別:行為。
該作品由南京藝術學院學生集體創作完成,他們被沉重的鐵鐐鎖銬,行動受到束縛,在這件行為藝術作品中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這些渴望自由,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生在現實束縛面前艱難行走的真實場景。
4、《風箏》作者:張念藝術類別:裝置張念長期關注“失重”主題,這次參展作品是藝術家將多位參展藝術家制作成風箏在展覽現場放飛到天空,由此讓人體會到一種“升天”的特殊感受。
5、《看守者》作者:布蘭敦·莫爾(美國)藝術類別:數字媒體
布蘭敦·莫爾是華盛頓的數字媒體藝術家和馬里蘭大學的藝術副教授。莫爾斯擅長在裝置作品中使用數字媒體。《看守者》描繪了一系列大小不明確的物體彼此間存在特殊的互動關系,以此來探尋推動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內在驅動力。最后他得出如下的結論,即“一系列本能的行為或反應都來自細胞層面,很多時候出于知覺而非記憶或推理。就如同自然變化一樣無法預測,沒有理性,不可想象。”
6、《撞臺》作者:沈也藝術類別:裝置
《撞臺》是用斯諾克桌球為原型改造而成。邀請六名裁判,用身體扛起臺球桌面,以此來替代臺球桌腳。裁判在執行規則同時也是施障人,伴演矛盾的多重角色。在現場,觀眾可以手持球桿進行擊球的游戲,藝術家沈也希望通過與觀眾的互動來暗示權利和奴隸之間的謀種聯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