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達江,2007年夏秋,傣紙

林然《草堂》系列作品
時間:2008年11月8日——12月8日
開幕酒會:11月8日下午3點
地點: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
策展人:那日松
學術主持:馬未都
觸摸影像的質感——林然、金平攝影聯展在北京798映藝術中心舉行
2008年11月8日下午3點,《影像的質感·手工的語言——林然、金平攝影聯展》將在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開幕。展覽為期一個月。
隨著攝影在當代藝術中所呈現出的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影像語言發展的可能性也愈加豐富和多樣。除了傳統的暗房手工放大、激光輸出,以及這幾年興起的藝術微噴,越來越多的介質、材料和方法也開始運用在影像作品中。
出現在此次展覽上的兩位影像藝術家——林然和金平,他們就是這種“影像語言實驗”最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林然,一個孤獨的影像詩人,堪稱中國最權威的研究古典攝影語言,并將這種語言轉化為詩性語言的“大師”。本次展覽,林然的作品均采用曬藍工藝(藍曬法),將其詩化的影像印現在絲絹上,藍色的影調,沉靜安詳,有如夢幻。
金平,一個狂熱的手工影像語言的探索者。幾年來,金平廣泛收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手工制造的紙張,并在這些原始介質上進行了極富想象力的影像實驗。本次展覽,金平把被譽為“最美麗的印相法”的鉑鈀印相法,運用在純手工制作的傣族紙、苗族紙和東巴紙上。原始的紙張,原始的影像,原始的工藝,奇妙的結合在一起,質樸中顯現出高貴和歷史的意境。
從攝影術發明以來,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這個年輕而古老的視覺藝術形式在語言上的終極探索。
林然是將自己的視覺經驗轉化為一種詩化的語言,即把語言的最終意義指向詩性;金平追求的是在視覺上形成一種原始的語言,從而把語言的最終意義又回溯到語言本身。
在數碼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很多“新攝影人”幾乎沒有受到過傳統的攝影教育,甚至不知道“暗房”為何物,更不用說去手工制作照片。攝影正在失去它根本的價值和傳統,也許很快我們就將看不到“膠片”和“銀鹽相紙”了。
這時候,我們將更加的感受到林然、金平這種堅持和探索的彌足珍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