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件精品 總估價兩千萬
本次所展的4件龍袍分別是:康熙“明黃地織五彩云龍紋妝花緞夾”朝袍、乾隆“明黃地織五彩云金龍紋妝花緞”朝袍、乾隆“藍緞地織五彩金莽紋妝花緞”戰袍、嘉慶“明黃綢繡五彩云蝠金龍紋夾”吉袍。
據本次策展人周雙成介紹,4件都是精品,各具特色,其中兩件是上朝時所穿,一件是過壽時所穿,一件是打仗或外出打獵時所穿,總估價在兩千萬元左右。
記者在現場看到,4件龍袍中,除了乾隆的戰袍以深藍為底以外,其他3件都是明黃色,故宮博物院宮廷龍袍研究專家宗鳳英說:“只有皇帝的衣服才能采用明黃色,其他如皇子或王爺,只能選用金黃或藍黑色。”
此外,康熙的朝袍比其余3件略小1尺左右,“康熙8歲登基,從衣服的大小來看,應該是他在十幾歲時春秋兩季上朝時所穿”,周雙成說。
-工藝繁瑣 制作最少需2年
龍袍因袍上繡有龍形圖案故名,制作都極為精細,這從所展4件龍袍中即可窺得一斑。
以乾隆的朝袍為例,這件精品中的精品,通體以明黃色緞為面料,以五彩絨線及圓金線為紋緯,織工精密,花紋生動逼真,整件衣服一共繡有五爪金龍37條,并列有十二章(龍袍特有紋飾,代表帝德的12種圖案)。
這件龍袍的用色、花紋及袍的形式,與《大清會典》里規定的皇帝的夏朝袍完全吻合,應是乾隆皇帝在上朝時所穿的夏朝袍。據考證,它是著名的明清兩代的皇家織造、江寧織造所織造的妝花緞縫制而成的,妝花緞又是馳名中外的南京云錦中的重要品種之一,它把我國歷代的織錦藝術集于一身,被稱為中國織錦藝術的“一絕”。
宗鳳英說,龍袍的制作工藝都異常復雜,比如這件龍袍所用的緙絲工藝,耗工時過長,一般只使用于龍袍制作,這種工藝因其復雜到現在都很難仿造,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以這樣的精工細雕,制作一件龍袍至少需要2至3年時間。
此外,嘉慶的吉袍同樣以明黃色為底,整件衣服的織就采用了平針等近10種刺繡工藝,繡工細密,針腳整齊規整,色艷麗柔和,花紋生動靈活,充滿生機與活力,從其花紋來看,應是嘉慶皇帝在過生日時所穿。乾隆戰袍身上所繡均為四爪金蟒,從所織的花紋來看,應是乾隆身為貝勒時所穿,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戰袍,實屬少見。
-“身世”揭秘 一家四代傳下來
宗鳳英告訴記者,現在存留下來的龍袍主要都集中在故宮,但此次所展出的4件龍袍卻全部來自個人所藏。
清代宮禁森嚴,龍袍流落宮外,混跡民間著實讓人費解。談到這個問題,周雙成說,這批龍袍確實來之不易,是一位4代專門收藏龍袍的收藏世家提供給他的。而龍袍流落民間也不外乎有兩種可能,一種情況是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賞給王公大臣,作為一種圣眷恩寵,讓臣子們回去光耀門庭;另一種情況是清末皇室勢微,宮禁松弛,一些太監宮女監守自盜,卷幾件衣服出去賣錢是常有的事。
相關鏈接:現在將皇帝所穿的服裝基本統稱為龍袍,其基本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并根據不同的用途,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6類。龍袍的紋飾歷代都有所變化,但不變的是——做工、面料和紋樣等極其考究,比如所采用的緙絲,是一種將繪畫移植于絲織工藝的特殊織繡工藝,在絲織品中被列為最高等級;比如十二章,分別織造12種圖案,是皇帝的特有紋樣;比如龍袍上繡滿的龍紋,精確到紋樣及所在的位置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由此,龍袍也被稱作“服飾中的極品”,因此不像書畫那樣假貨橫行,龍袍很少存在贗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