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自2006年已成功舉辦了四場佛教藝術品拍賣會,均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自今年7月開始籌備名為“與佛有因”的佛教文物拍賣專場,此次秋拍仍以藏傳金銅佛像為主體,同時增加了法器、唐卡等類拍品的比重,旨在開拓更廣闊的佛教藝術品收藏空間。
匡時08秋拍佛教藝術品專場有來自歐洲、日本及港臺地區的回流文物,還匯集了京津滬及川、藏、晉、遼等地收藏家提供的拍品共計130余件。雖然數量與春拍相當,但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 宮廷遺珍,明清兼具。
本場保持了明清宮廷佛教文物的拍賣特色,除明永樂、洪熙朝象牙雕法輪鈕璽印;明宣德銅手鈸頗具收藏價值外,清宮六品佛樓銅泥金準提佛母像、遠行佛母像等宮廷造像更是海內外收藏家追捧的熱點。
2. 藏風漢韻,特色鮮明。
近百尊金銅佛以藏傳佛教造像居多,又不乏漢傳佛教造像佳作,既有以北京為中心的內地風格,也有西藏各地的藝術風貌,還有印度、尼泊爾、蒙古等國的造像,造型風格多樣,地域特征鮮明。
3. 品類豐富,檔次齊備。
拍品結構以明清造像為主體,唐卡、法器等類拍品的比重有所上升。根據市場轉型期的特點,在拍品鑒選上注重真實性、藝術性,高中檔兼備,并適當增加早期佛教造像的數量,以滿足不同層次收藏愛好者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在征集過程中得到了海內外收藏家和藝術品經營機構的鼎力支持,不僅拍品質量上乘,而且拍品保留價頗具市場競爭力,相信會得到廣大收藏家及藝術品投資者的青睞。

清乾隆銅泥金四臂準提佛母像H 14cm&明16世紀銅鎦金彌勒菩薩像 H 27.5cm
明15th 銅鎏金金剛薩埵像 29cm
此尊頭戴花冠,面部泥金彩繪,顏面端莊豐腴,略帶漢族人相貌特征。身著天衣綢裙,肩搭披帛,佩戴瓔珞釧環。身體略呈三折枝式,右手托羯摩杵,左手執金剛鈴,全跏趺坐。臺座上下緣各飾連珠,蓮瓣寬肥飽滿,內層蓮瓣飾有卷草紋。整像造型優美,工藝細膩考究,像身比例舒適,手、腳等細部極具寫實性。雖然沒有銘款,但精美程度不亞官造。
明16-17th 銅嵌銀唐東杰布像 14cm
像主唐東杰布(1385~1464),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著名高僧,被尊為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和藏戲的開山鼻祖,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及力量的化身。此尊以多股發辮束成高髻,余發束綹披于身后,耳鐺形似喜旋。面龐方闊,眉頭微蹙,雙目嵌銀,顯得炯炯有神。法令紋深凹,下頷蓄有長須。袒胸露腹,外披僧氅,其上鏨刻紋飾。全跏趺坐,左手于臍前托寶瓶,右手撫膝持銀制索鏈,是其作為鐵橋創建者的身份象征,鋪有獸皮的蓮座后鏨刻藏文,漢譯為:像身的材質為上等合金紅銅。像身質地溫潤光潔,愈顯典雅殊勝。西藏地區鑄造。

清乾隆 銅泥金四臂準提佛母像 14cm
黃銅鑄造,見肉泥金。戴五葉冠,身披條帛,尾端于體側上揚,富有動感。頭略向左傾,面龐豐滿,肌膚圓潤。半跏趺坐。主臂二手于臍前結禪定印托缽,后二臂雙手各捻蓮莖蓮莖。肩側的蓮花上奉置經書。蓮座正面鑄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楷書陽識,下沿鐫刻 “四臂準提佛”尊名,背后是“功行根本”部署名。說明此尊曾供奉于清宮某六品佛樓中第六間。對照清宮原狀,此尊供于寶相樓第六間南壁第五排第十二龕內,梵華樓第六間東壁第一排第十一龕內。
清乾隆 銅泥金銅遠行佛母像 17cm
黃銅鑄造,泥金部分脫落。頭戴花冠,束高發髻。披帛飄拂于身后,尾端垂落體側。下身著裙,作菩薩妝束。雖為女菩薩(天母)像,身體豐滿,肌膚圓潤,但雙乳并不高聳,與西藏依印度、尼泊爾傳統強調女性特征的做法并不同,顯示出宮廷特色和漢文化的影響。雙手持物已失。游戲坐姿。蓮座正面鑄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楷書陽識,下沿鐫刻“遠行佛母”尊名,背后是“瑜伽根本”部署名,可知此像曾供奉于清宮某六品佛樓中第四間。對照清宮原狀,此尊供于寶相樓第四間南壁第二排第五龕內,梵華樓第四間西西壁第四排第一龕內,是藏傳佛教瑜伽根本品的代表性經典《法語界自在文殊菩薩曼陀羅》中十二地母之一。
清乾隆 銅密教佛母像 16cm
此尊為四面八臂形象。頭戴花冠,發髻高束。面龐圓腴,各具三目,相容端莊沉靜。身著天衣綢裙,斜披絡腋,肌膚上應是供養者所施的銀,。披帛順肩繞臂而下,尾端輕搭臺座前沿。主臂二手左手捻蓮莖,右手施與愿印,余手伸向體側,原執不同法器。跏趺端坐。臺座正面雕鑄“大清乾隆年敬造”楷書陽識,覆蓮瓣圓潤飽滿,底邊呈卷唇狀,是乾隆朝宮廷造像。藏傳佛教的佛母造型眾多,由于此像部分法器已佚,故佛母尊名待考。是五護陀羅尼中的大千催破佛母。
明 14-16th 銅蓮花手菩薩像 50cm
此尊是顯教的觀音造型之一,因手持蓮花而得名。其頭戴花冠,發髻高聳,寶珠頂嚴。面龐清秀,現少女容顏。像身略呈三折枝式,豐乳細腰,肢體修長,姿態婀娜。上軀袒露,下著綢裙,裙帶飄垂體側,頗具裝飾性。瓔珞釧環等裝身具刻劃精致。左手當胸捻蓮莖結三寶印,表示其修法屬蓮花部;右手下垂施與愿印,代表滿足眾生愿望。雙足并立。所持凋謝的蓮花象征過去諸佛,而盛開和含苞的蓮花則代表現在和未來諸佛。所作手印和所持蓮花表徵觀音菩薩銜三世諸佛之命,救度十方眾生。整像采用上等合金黃銅鑄造,表層光潔瑩潤,制作工藝考究,堪稱明代金銅造像中的佳制。
明 15-16th 紅閻摩敵曼荼羅(壇城)唐卡 31×26 cm
紅閻摩敵是大威德金剛的化身之一,紅閻摩敵其修法源自夏爾·卻吉桑保譯師留學印度期間所習紅閻摩敵、勝樂等部,后譯傳至藏區。此曼荼羅中央的主尊就是紅閻摩敵,右手高擎骷髏棒,左手托噶巴拉碗,擁抱手持鉞刀和顱碗的自光佛母,左展立于紅牛之上,足踏俯臥的藍色尸身。外圍的八片蓮瓣集合了四位雙身閻摩敵的轉相神祗,并以奉置帶葉嘎巴拉的四個寶瓶相隔。曼荼羅的四面均有T形的入口,由內而外依次為飾有華麗帷幔的三瓣圓弧拱門、金碧輝煌的宮殿以及拱衛宮殿的魔羯獸。曼荼羅區域的最外層是降魔的火焰輪,向外分別是充滿慈悲力量的金剛輪、死亡恐懼的八大寒林和純凈多彩的蓮花輪。火焰輪外圍的四隅繪有與此曼荼羅相關的西藏傳承上師。唐卡頂部和底部是與本曼荼羅相對應的密續的創作者及歷代授業師尊。這件唐卡是十六世紀中葉的經典之作。
出版:張宏實《探索西藏唐卡》(護法·本尊守護神·曼荼羅)P.50 臺灣橡樹林文化(2004年1月)
Hongshih Chang
Tibetan Thangka: Study the Dharmapala,Yidam and Mandalas
in Tibetan Paintings

明 16th 勝樂金剛曼荼羅壇城唐卡 62×55 cm
據說釋迦牟尼佛曾在西藏西南恒河源頭的岡底斯山巔出現,形成曼荼羅與呼應本尊守護神勝樂金剛。此勝樂金剛六十二尊曼荼羅,核心主尊是勝樂金剛與紅膚金剛亥母的雙修像,外圍第一圈是大樂輪,八葉蓮瓣內分置荼吉尼、喇嘛、康達羅哈和魯皮尼瑜伽女及四個盛載嘎巴拉碗的圣瓶,接下來的三圈,由內外向外分別是意密輪、語密輪和身密輪,輪內各繪八組不同膚色的荼喀和荼吉尼,都是雙運相的男女瑜伽者。同心圓與矩形之間的區域稱為三昧耶輪,四角各立一面四臂的雙色身軀神祗,宮殿T形入口處亦有站姿的四位守者,即東方烏頭女、北方梟頭女、西方犬首女、北方豬首女。曼荼羅外圍的四輪,由內向外分別是火焰輪、金剛輪、八大寒林和蓮花輪。每輪都有重要的隱喻意義。唐卡頂部繪有密續的創作者和在歷史上相關的傳承上師,而保護整個曼荼羅的神祗則被畫于底部,各以戰斗姿警示邪魔外道不得打擾瑜伽行者的密修觀想。除曼荼羅的內外四輪和畫頂、畫底諸尊外,其他區域描繪與此曼荼羅相關的上師,以及對應中央主尊的四組雙修像,形成紅、黃、藍、白、綠的顏色變化。這涉及到五個方位與五蘊的對應概念。勝樂金剛可助人獲得立即成就,經典中闡述明光教法,是最為完滿的方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