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創“饒體”和“西北風”文人畫 是故宮博物院所舉辦的第一個香港藝術家個展。
由故宮博物院與香港大學合辦的“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日前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開幕。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饒宗頤教授的畫作、各種重要著作和主編的刊物。同時,饒宗頤還向故宮博物院捐贈10幅作品,而由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的《陶鑄古今——饒宗頤書畫集》、《陶鑄古今——饒宗頤著述錄》也同時首發。據悉,這是故宮博物院為當代畫人舉辦的僅有的幾個個展之一,也是故宮博物院所舉辦的第一個我國香港藝術家的個展。
作品被故宮收藏的第四位現代藝術家
近日,“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在故宮新落成的神武門展廳開幕。故宮神武門一直鮮少對外開放,普通游人極少能夠有機會登上神武門的城樓從這個角度俯視故宮,而新落成的神武門展廳就更少因為舉辦展覽而使用。此次在神武門為饒宗頤舉辦藝術展覽可謂此規格頗高。
今年已92歲的饒宗頤此次也專門趕來參加自己展覽的開幕式,盡管開幕當天天氣非常陰冷,北京當地最高氣溫只有13攝氏度,但饒宗頤老先生依然幾乎不用人們攙扶,自己穿過故宮走上神武門展廳。據悉,饒宗頤此次行程安排得非常緊密,他不但接受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還在展覽開幕的前一天專程前往北大拜訪了國學大師季羨林。
故宮博物院有關負責人表示,故宮素來以收藏古代藝術作品為主,而近年來也開始收藏當代學者和藝術家的作品,饒宗頤的作品是繼吳冠中等人之后,故宮收藏的第四位現代藝術家的作品。
在書畫創作上,饒宗頤貫通融會,領異拔新,以大學問為基礎不斷探求,以大智慧為底蘊堅持創造。
他的書法根植于文字,在古文字研究的基礎上融合各體而寫出他的“饒體”。繪畫方面,他取法古人,特重于開創新境,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2004年他提出山水畫西北宗說,融和各種技法來寫的荷花,以厚重拙樸的線條,重新追求敦煌壁畫及白描畫稿的氣韻,是他不斷創新的例子。
據故宮博物院方面介紹,本次展覽不單展覽了饒宗頤教授的書畫作品,亦同時展出他的各種重要著作及主編的學術刊物。在藝術方面,將展出他的書畫作品六十多件,在學術成果方面,將展出他的著作及主編的刊物。這些展品充分展現了饒宗頤文、史、哲、藝的豐碩成就及生活點滴,可以說是一次對饒宗頤學術、藝術歷程與成果的概括展示。為配合展覽,饒宗頤學術藝術研討也將同期召開。
廣州日報:能否介紹下饒宗頤教授的學術成就?
李焯芬:我想饒宗頤教授的學術成就有兩方面。其一,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可以被稱之為一代宗師,他修習各種書體,草書、行書、楷書等都有,是個書法大家。在繪畫創作方面,他的文人畫創作有杰出的成就。他在書畫方面的造詣受到人們的欣賞和重視,作品常出現在蘇富比等機構的拍賣會上,并且拍品價格不菲。其二,他對藝術很有研究,他研究敦煌壁畫等古代文物和藝術風格,并發表了很多很有分量的論文。
他自己開創了一種融合了北魏魏碑書體特點的字體,現在這種體例被稱為“饒體”。他的畫主體多為西北風光、絲綢之路等,并且是用文人畫的藝術風格來表現這些具有明顯西北特色的內容。一般畫文人畫的畫家很少以這樣的風格來創作作品。因此,饒宗頤先生開創了“西北風”,他用甘洌的書畫風格來寫西北的山水,表現西部的豪邁和粗獷、蒼涼的感覺,給人以深厚的歷史感和古文明感。
廣州日報:生活中的饒宗頤教授是個什么樣的人?
李焯芬:他的生活非常簡單,而且他很熱愛鍛煉,以92歲高齡還能夠自己走上故宮神武門的城樓,這和他平時的鍛煉是分不開的。饒老非常和藹可親,做學問非常認真,而且他的知識面很廣。他是一個學識淵博,研究深入的大學問家以及國學和漢學大師。
廣州日報:作為饒老的弟子,平時他如何指點你們?
李焯芬:饒老是個很有童心和好奇心的人,而且他非常認真。我記得兩三年前,有一次,我和饒老請教司馬遷史記中的一句話。叫做“堯遷三苗于三?!薄.敃r我就和饒老討論,一般人對這個的理解是,苗人遷往三危這個地方,而敦煌的對面有個三危山,一般研究這段歷史的人都認為是遷到了三危山,但是我總覺得,三危山那么小的地方,怎么能夠容納得了如此多的苗人。饒老說他也要研究下,后來過了幾天,他說,三危應該是整個的危地,也就是整個西部地區的代稱,這樣的解釋就合理很多了。而饒老盡管已經近90歲了,但是他依然考證了許多文獻來進行研究。
國學大家饒宗頤
饒宗頤教授,1917年出生于廣東潮州,1949年移居香港,曾先后任教于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當代國學大師及書畫大家。他在考古、甲骨文、金石簡帛、敦煌學、詩詞書畫等領域均有卓越建樹,被東西方學者視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人,他和季羨林兩位國學大家鼎足而立,素有“北季南饒”之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