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但沒有道破藝術與圖像錯綜復雜的關系。事實上,從歷史來看,藝術與圖像的關系遠比人們所想象的要復雜。檢索早期攝影史,我們很容易就發現,不少攝影家其實就是畫家,攝影的發明者達蓋爾原來是靠畫一種全景畫謀生的畫家。大畫家德拉克洛瓦對于攝影寄以厚望,甚至利用照片作參考。也許他就是最早使用照片進行創作的畫家。此后,有許多畫家借助攝影。現實主義者庫爾貝、拉斐爾前派羅塞蒂、印象主義者德加,甚至還包括表現主義者蒙克,都或多或少地利用照片來畫畫。今天,我們可以在德加的一些構圖中,發現他對鏡頭所達成的效果的敏感。二戰以后,攝影對繪畫的影響,早就廣為人知。
藝術史的一般常識告訴我們,藝術的存在已經超過了10000年(我們估且把遠古的人類視覺產品也看成是藝術),而攝影從1893年發明到今天,也才走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但是,按照本雅明對攝影的描述,這只人工發明的觀察器械,卻創造了一個與以往手工視覺制品完全不同的存在物,那就是圖像。正是這個圖像,從它產生之日起,就發揮了令人不可思議的作用,創造了一個似乎是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視覺世界,并同時構成了今天人類觀察世界的重要背景,成為他們視覺成長的有效上下文。毫無疑問,這個背景,這個上下文,極大地影響到人們對藝術的態度,影響了人們在創作藝術時的選擇與考慮。
上世紀80 年代末,我曾經說過一個概念,叫“畫冊效應”。我的意思是說,從“八五美術新潮”開始,有許多藝術家就是從引進來的外國美術畫冊中,尋找到自己的風格原型或語言模式的。我甚至以為,廣泛存在的“畫冊效應”是推動那一場藝術變革的動力之一。當然,當時的看法還只是限于畫冊,多少忽視了攝影的作用。幾乎就在那個時候,我開始介入攝影評論,對圖像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興趣。漸漸地,我意識到,攝影所導致一系列視覺變化,其實一直都影響到藝術的發展。而且,這個影響越演越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