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鱖魚》 陳寧爾(2006年)

■《更喜岷山千里雪》 陳寧爾(1976年)

■《淮北婦女》 郜少華(1984年)

■《琴聲》 尚丁(1991年)

■《畫展》之二 郜少華

■《士兵》 尚丁(1986年)



■《胖胖》系列 張曉東(2007年)
有這樣一批畫家,當初他們懷揣油畫夢想跨出國門,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鍍金”之旅。在經過一番洗禮后,如今他們帶著不同的“印跡”回到祖國,或“榮歸”、或“潰敗”。他們是龐大的“海歸”隊伍中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歸國“旅途”更令人好奇。他們在國外的事業道路怎樣,為何又回到國內?為此,記者采訪了目前在蘋果社區已經成為鄰居的旅美畫家陳寧爾、尚丁和郜少華,以及獨辟蹊徑的旅日畫家張曉東,聽聽他們的回答。
5年是道“坎”
談到去美國發展油畫事業的感受,尚丁與郜少華不約而同地用“自由”這個詞做出了準確的形容,尚丁更是用“興奮”來形容初到美國時的感受。他介紹,由于油畫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作為一個學習油畫的中國人,自己一直想去看看正宗的油畫是怎樣的。當時,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在中國接觸不到國外的油畫作品,尤其是原作,更不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尚丁認為,與耳朵聽到的東西相比,更應該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東西。
然而,初到美國后所帶來的“自由”讓尚丁感到高興的同時,又有些許迷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生活上的考驗。尚丁坦言,出國前由于自己是軍旅畫家,每月都會有工資,一些生活開銷也可以報銷,在生活上考慮的不是很多。在美國卻不行,突然覺得面臨的都是選擇,想過什么樣的生活,都要靠自己了。
對此,郜少華也深有體會,到美國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開闊眼界,拓展生存空間。郜少華說:“初到美國時,我經過5年的時間,才使得自己的事業有所起色。當時,我在夏威夷大學進修,以前在國內的生活很安逸,而在美國完全就要從頭開始,剛開始不知道要畫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畫。此后,我嘗試去畫一些有當地特色的作品,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市場。現在夏威夷人都很喜歡我的作品。”對于在美國的事業及生活,郜少華告訴記者,一個畫家到美國之后,5年是一道“分水嶺”,也是一道“坎”。邁過這道“坎”,就可以在美國生存,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邁不過去,也就失敗了。在這個過程中,畫家要不斷調整自我,找到想要的東西。國外的藝術市場非常開放和自由,不會有條條框框的限制,這就更需要藝術家盡快找到自我定位,確定自己的生存空間。
只為一條不同以往的路
不同于大多數藝術家去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尋求正統油畫藝術的道路,張曉東把目光投向了鄰國日本。他坦言,當初沒有考慮去美國和法國,是因為日本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值得學習。日本這個國家很奇怪,它會吸收各個國家的文化,美國、法國、中國等等,同時自身的傳統文化卻保持得很好。出國前,張曉東的作品和很多畫家一樣,都是以寫實為主。但到日本后,他驚奇地發現,當地的藝術家畫油畫的很少,寫實風格更是少見。此時,張曉東開始思考自己新的繪畫方向。
與很多藝術家在異國他鄉的不被認可相比,張曉東絕對稱得上是幸運兒。剛到日本的第三個月,他便在豐田公司舉辦了個人畫展。要知道,個人畫展對于日本年輕藝術家來說都很不容易,更何況是一位剛到日本的中國人。第二年,日本首相的接見,是對這位藝術家的肯定,也讓張曉東著實風光了一把。但是,這些榮譽并沒有沖昏張曉東的頭腦,他一直在走商業美術的路線,他明白這不是他想要的。張曉東說:“在看到日本藝術的多元化后,我也在反思,油畫不只是通過寫實的手法展現。如果為了學這個,我更應該去美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而不是選擇日本。”此后,張曉東決定重新進入學校,重新學習。
在日本的生活中,張曉東發現日本人對動漫的熱愛是空前的,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族的“草根”藝術,這種“全民熱愛”的結果就是日本動漫的年產量占全世界的60%。中國則把動漫看做小孩子的專屬產品。同時,在學校里,張曉東看到日本學生們的作品都非常大,畫的很細致,這在中國是沒見到過的。張曉東坦言,這種“細致”使他確定了新的繪畫方向。此外,他發現中國的當代作品表現的太嚴肅了,日本雖然也存在這種嚴肅的當代藝術,但“可愛”文化已經席卷全球,他認為藝術更應該是輕松和純凈的。
中國油畫市場需要“可愛”
在日本生活的17年中,張曉東時常回到中國,他看到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各種藝術類別都在發展,惟獨“可愛”文化十分稀缺,沒有人意識到它已經成為世界上的一股風潮。以前,中國的文化非常粗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一種細致的生活,于是張曉東決定回國發展。他說:“我覺得目前在日本藝術界有我沒我都無關緊要,中國則需要這種文化的存在,我要把這種文化帶回中國去。目前,中國并沒有現代美術的環境和必要的教育,專業人士都沒有研究,更不要說讓公眾去接受它。”張曉東認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流程就是要讓高高在上的藝術大眾化,宗旨就是走向平民。以前的油畫都是貴族的玩物,慢慢地,藝術家就會讓藝術品大眾化,走向互動。現在音樂、媒體都在發生這方面的轉變,藝術也不例外。
張曉東表示,“其實我在1999年的時候就想回國發展,那時798還沒有開始發展,實在沒有這種氣氛。2003年798開始發展,那時很想搬到那去。但后來它的發展與我的狀態開始偏離,工業化的痕跡太嚴重了。西方希望我們表現的東西,在798被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中國最需要的東西體現卻很少”。
“海歸”畫家終要“歸根”
1977年,一幅名為《更喜岷山千里雪》的作品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此后,他的作者陳寧爾在44歲時毅然決定去美國發展。當談到出國的動機時,陳寧爾感慨地說,油畫技法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發明的,所以想看看發源地是怎么回事,跟在國內接受的蘇聯式畫法有什么不同。1987年,在大雪紛飛中,他到達了美國紐約州最北的一個大學城。半年后,又轉到了紐約市的一所藝術名校,完成了3年的進修。旅居美國期間,陳寧爾的事業要比尚丁和郜少華順利很多。在當時那個號稱有1200家畫廊、10萬藝術家的世界大都會,他熟悉了一大批畫家和畫廊,開了一些個展,拿到了一些訂單,接來了家眷,辦了綠卡,此后更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畫廊,在紐約一住就是20年。但是,陳寧爾并不滿足于這種安逸的生活,他開始想畫盡回憶里的鄉土風情,這是他所熱衷的。此時,陳寧爾開始萌生了回國的念頭。陳寧爾說:“在美國的發展好像是‘天空’,但沒有‘土壤’,真正的土壤還是在中國。”對此,尚丁和郜少華非常贊同,這也是他們回國的理由之一。
陳寧爾表示:“一位畫家不管在海外多少年,最終還是要回到祖國,民族的東西才是最吸引我的,我現在想畫的是鄉村的灶臺、煙囪等東西,這才是最民族的。我現在已經不為生活擔憂,只想把自己想畫的東西盡量表現出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