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近20位來自法律、拍賣、收藏和媒體的專家齊聚北京,出席由北京晨報、中國收藏雜志社、中國文物報《文物天地》和新浪收藏頻道共同舉辦的“中國近現代藝術品鑒定權歸屬”問題首屆高峰論壇,就“藝術品鑒定誰能一錘定音”的話題展開熱烈討論,與會嘉賓妙語連篇,從各自行業的不同特點、不同角度,指出“藝術品作為特殊商品,沒有真正的一錘定音人”,并共同呼吁有關部門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獨立鑒定機構。同時建議藝術品消費者增長專業知識,增強收藏意識,掌握屬于自身的話語權。
在世藝術家已出售的作品,其真偽問題誰來鑒定?是藝術家本人?還是法律鑒定部門?已故藝術家存世作品真偽的鑒定其親屬是否有最終鑒定權?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近現代藝術品鑒定權歸屬”問題首屆高峰論壇上,與會嘉賓就上述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此次論壇可謂藝術品領域的一次頂級峰會,與會嘉賓包括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山、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著名收藏家“臺北寒舍”董事長王定乾、中國嘉德拍賣公司董事副總寇勤、北京華辰拍賣公司總經理甘學軍、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杭州西泠印社拍賣公司董事胡西林、天津市文物局文博研究館員劉幼錚以及著名藝術家史國良等,可謂大腕云集。
何山教授從法律的角度指出,藝術品交易過程中如出現真偽爭議并付諸法律,司法機關將根據藝術品的具體特點,指定具備鑒定權的機構對其進行鑒定。任何未經一定司法程序認定的個人與機構出具的鑒定意見均不具備法律依據。但藝術品鑒定有其特殊性,具備鑒定權的機構認定程序目前較為復雜。
臺灣收藏家王定乾指出,藝術品收藏是真善美的事情,呼吁收藏領域的朋友以此為出發點提高收藏的素養。從國際收藏領域看,藝術品鑒定沒有百分之百的標準。從藝術家藝術水平發展的角度看,其對過去作品的認可度一定會有意或無意地發生變化,這是客觀存在。
他還建議嚴肅的藝術家每年抽出點時間編排自己作品的“著錄”,以便有效杜絕侵權仿冒,同時還提出利用先進的高科技手段進行藝術品“防偽”的思路。
嘉德拍賣的董事副總寇勤也表達了個人觀點。目前的藝術品收藏市場發展很快,但交易過程中出現的真偽鑒定問題成為發展的羈絆,這是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藝術品鑒定本身是一門學問,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組織此領域內專家學者組成權威公正的鑒定機構。同時倡議拍賣企業嚴于自律,多方采納各方的鑒定意見,從而達成藝術家與收藏家的協同一致。
史國良表達了藝術家的共識:在藝術品收藏市場,藝術家本人應對自己的作品有話語權。他呼吁完善拍賣法,呼吁建立健全鑒定專家的自律制。
收藏家馬未都結合自身的經歷,認為司法鑒定與客觀真實一定不會總是一致的,如果藝術品鑒定進入司法程序,藝術家在嚴于自律的同時,應該對鑒定結果保持大度。
他認為,國家應該鼓勵或者成立專門的國家級鑒定委員會,具備健全的公平公正以及更新機制,開辟切實可行的專門針對社會的服務通道。強調其必須具備公信的先決條件。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商品社會中,藝術品一旦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其鑒定的最終結果既不屬于藝術家本人,更不屬于藝術家家屬。而作為藝術家本人當然也必須對自己的作品有話語權。”
華辰拍賣總經理甘學軍強調,收藏市場近年來發展很快,拍賣行業應該嚴格按照拍賣的程序開展業務,并隨時加強專業技能,杜絕贗品,從而進一步提高拍賣行業整體質量。他也同時呼吁,有關部門應該對藝術品造假者實行制裁,以杜絕造假的源頭。對于藝術品鑒定,他認為拍賣公司應該多元化考慮,綜合藝術家、鑒定專家、相關聯人士等多方意見,從而提高藝術品的含金量。
針對藝術家自身對以往不成熟作品的認知問題,西泠印社拍賣董事胡西林談到國畫大師潘天壽晚年的軼事令人感慨:“大師晚年藝術成就如日中天,每每見到自己年輕時的不成熟作品,從來沒有說過這不是我的作品,總會說如果你同意的話,我想把你手中我的作品換過來。最高的代價曾經是兩張晚年潘天壽的作品換一張20出頭的潘天壽作品。大師的家人曾說過,潘天壽向來很自信,所有的支撐就來自于自己,他很有勇氣把不成熟的作品換回來……”這才應該是藝術品收藏領域各類人士應該具備的知識素養與道德素養。
邱律師最后強調:“從法律的角度看,藝術品鑒定的證據需要綜合論證,沒有惟一性。廣大藝術品收藏愛好者應該學會適當地運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我們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藝術品收藏、投資已逐漸走入了大眾生活的范疇,但關于藝術品真偽鑒定方面的問題頻頻出現,關注此類問題并呼吁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措施是此次研討會的重點,同時也體現了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我們借此機會提醒廣大的收藏家們,應擦亮眼睛,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共同促進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繁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