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勁草是同窗,經常看到他的畫作,他是一個有文化自覺性的人.他最近創作的《服飾·系列》畫作讓人切實感受到了畫家最佳的狀態。
服飾,是人類“文而化之”使自然人變成文明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謂“服飾”,其本意就是“修治”、“裹束”人們的身體。就修治、裹束身體而言,本無性質的區別,但在歷史的過程中,卻有了“實用”和“觀念”的兩種基本類型。它即不能脫離人類的身體,也不能脫離人類主體的內在精神。
從馮勁草的作品中透視出一種新的審美觀,使“任何材料皆可入畫”變得真實。史跡之所以為史跡,在于它日積月累的積淀。積淀過程中所留下的痕跡為創作的實現,提供了無窮盡的可能性,導致精神狀態以偶然的方式,并假借物體準確地表現出來。把繪畫作為當代文化人性化與傳統文化的雙重形態,尤其是在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具有重要的當代文化建構的人文價值。畫家創作過程中的偶然性往往帶有“復雜形式的美”,這種美感是借助于畫家本身超越感性認識后的獲取。某種意義上講,過程中的偶然性形象是混亂而抽象的,它在排斥其它所有主觀意念后,隨著畫家心理變化和理智掌握,而逐漸成為精神性的東西。因此過程往往成了結果,而所謂預想的結果則成為一種假設和虛體。
馮勁草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表達了對現代都市生活的不適,而轉為執拗地眷戀和對文化歷史固有的情感聯系,形成了繪畫作品中對服飾歷史最具理想特征的單純態度。盡管畫家不能割舍和服飾歷史的精神聯系,但方式卻發生著質的變化。超越服飾本身的時空狀態與主觀性極強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畫家主要的表現元素。因此,在這里形式比內容似乎更敏感。這源自畫家對自身固有生活否定的社會意識。
在文化歷史意識的不同意向和與傳統文化精神聯系的不同形式中,大致可以看出馮勁草的繪畫與文化歷史聯系的基本趨向更為清晰。探就文化歷史,回歸人本,也許是最直接地反映了畫家創作心理的特有形式。
看來這也不僅僅是畫家本人,更是我們大家所要努力的,那就是將傳統文化柔滲于當代文化意識中去升華。
楊大偉
2008年4月28日凌晨于杭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