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張松山水畫我是從其創作的《華夏萬里邊關圖》開始的。那是一幅長達180米的描繪邊關國防的丹青長卷,其題材之豐富、章法之變幻、形象之生動、氣勢之磅礴,均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由此我聯想到盛世往往多有邊關藝術涌現的規律性。七年以前,我旅居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市,與友人們談及盛世中國出現的以黃胄先生為巨擘的邊塞畫派,深得在場人士贊同,此幅《華夏萬里邊關圖》應視為當代中國邊塞畫創作中的又一收獲。
自然,張松先生的山水畫多是描繪其家鄉安徽的山光水色,在耳目身心實際感受中抒發心靈的沖動,將愛國愛鄉之情凝丹青于一瞬,將觀賞中的體味遐想薈萃于筆色墨紙之上,這與黃胄先生側重表現邊塞風情人物是不同的。因此,張松應屬于側重描繪徽州本土家山的畫家,這與其自身經歷密不可分。
張松,號師山堂主,祖籍安徽桐城。1952年8月生于安徽蕪湖。安徽獨特的地域景觀和豐厚的人文資源,使張松自幼積淀了濃厚的戀鄉情結。蕪湖市丹赤耀眼的赭山是他少年夢幻的寄托。登臨山巔一覽亭縱觀市內景象,看滔滔長江奔涌澎湃、鷗鳥翔集、帆檣排云,滌蕩塵慮,胸襟無限開闊。觀賞市內十二中學校園內珍存的縣學記碑,流連于宋代書法家米元章真跡碑旁,那蒼勁遒美的筆力使他驚心動魄。市中心的鏡湖清澈透明、風光旖旎,湖中煙雨墩上的圖書館、展覽館更是他常去的地方。至于神山石人的傳說,干將鑄劍的故事,李白、米芾、張孝祥等歷代先賢的古跡,皆是他魂牽夢繞的鄉情鄉思。因為家庭家鄉的薰陶教育,使他較早立下獻身中華藝術的志向。有志者事竟成,他在安徽教育學院藝術系國畫專業畢業后,又到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班深造,在學習創作中不斷加強藝術修養和磨煉,創作數量漸多,質量逐步提高,在美術界影響不斷擴大?,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安徽工商職業學院藝術系客座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已有數百幅作品在國內外報刊雜志發表,并有《張松畫集》出版。
在藝術思想上,張松堅持開拓性、包容性和創造性,恪守“中西合璧,多維洽藝”的原則。他堅持實地寫生,以天地造化為師。也堅持學習古今名師,努力弘揚中華山水畫的優良傳統。在具體創作中,他遵循“藝術心靈的沖動,來自于我眼中世界”的理念,走的是一條寫生山水的藝術途徑。師造化、師傳統的過程中摻以西畫技法,調動現代意識,有時還雜用揉紙或局部處理等技法造成肌理效果,使內心感受到的詩情畫意在揮筆運墨間得以淋漓盡致的抒發。其《徽鄉月韻》具有濃濃的詩意,山嵐上徽式房屋樓堂建筑后面,有一輪明月照亮夜空。寂靜的初夜,山溪從山鄉前小橋下淙淙流淌,流水與溪問碎石相撞,不時發出韻律鏗鏘的音響。溪橋上有兩人行走,一位深衣男生肩扛釣竿,似是垂釣返家。另一位紅衣女士似在橋上迎候,何因何情,耐人尋味,從而深化了徽鄉月韻的主題。在用筆上以勾勒為主,多以靈動抒情筆法勾寫山寨房屋瓦頂、墻面輪廓,后以淡墨刷染。山石則以側鋒勾皴結合的筆墨為主,造成筆墨的隨意眭和活潑性,形成運動感和立體感。夜空系淡墨渲點而成。天地交接處則以大膽潑毫揮就水墨相融的美妙效果,而后相勢點石青。表現出江南特有的綠色生機,堪稱當代徽鄉的一首美妙夜曲。其《江南風情》抒寫水鄉漁家生活小景。一天夏日捕魚的緊張勞動之后,將漁船依靠岸邊,漁民正將滿桶魚兒交遞親人手中,內心的喜悅不言而喻。水鄉屋舍井然有序,叢叢綠蔭覆蓋水鄉遠處的房屋,遠處點點帆影爭相馳向山鄉,還有魚鷹水鳥在水面飛來飛去,象是慶賀漁船的滿載而歸。這幅畫靜中寓動,動中寓靜,靜動相生,虛實相成。近景描寫細致,中景筆松意簡,顯示出作者章法經營的功力和寫人狀物的巧妙?!锻钌交账放c前兩幅筆墨迥別,畫家枯筆焦墨盡力揮寫皴擦山石輪廓紋理,筆墨遒健而運行自由,生動跳躑,無所拘束,若不經意,心隨意運,無法而法,在潑辣涂抹中不失嚴謹工整,在蒼雄干澀里蘊含潤澤精奧,深得天地恢宏和山河古茂之致,說明畫家在蒼雄與清秀兩種風格上正在求索與探討。其山水畫今后發展,或許是兩種風格并存,或許是兩種風格逐步融為一體,抑或是從中選擇一種風格以為定式,似乎不宜早做定論。筆者認為,張松先生年富力強,盡可能多地嘗試不同風格的筆墨技巧,進行多種筆墨色彩技法試驗,是十分可貴的,也是十分有益的舉措。正如青年美術評論家余建軍在其《墨溢五彩,神合自然》一文中所說:“在張松的水墨世界中,繪畫風格的多樣性是其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他觀察細微,側重于理性思考,總是在人們司空見慣而又漫不經意之處獲得創作靈感。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他博覽眾家之長,廣泛吸取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之長,嘗試改革創新,以不同的創作手法來表現中國山水畫,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藝術創作之路?!?SPAN lang=EN-US>
從張松現今山水畫創作主流上看,他是以速寫、素描等實地寫生手法搜集創作素材的,在進入創作狀態后,借助激情與靈感,依據構圖需要,將所需素材按意象結構層層整合起來,運用勾勒或揮寫筆法表現山石質量與走勢,適當點厾重墨點塊或在樹屋銜接處實施淡墨漬染。樓舍房屋和帆船人物則以速寫筆法而成,在勾畫問,筆法有行有頓而形成節奏與變幻,同時參用白雪石先生手法,將山影、船影、石影都顯示于水面之上,造成清澈、靈活、逼真的水面效果。以水墨為基色,略賦花青、朱、赭、石綠等色彩,既不同于傳統的淺絳畫,也不同于傳統的水墨畫或青綠山水,完全是憑借現代山水理念和畫家獨特的感情畫成的,這便使張松寫生山水畫充分顯示了時代精神和個性風采。我們從其山水創作中,感受到徽州水鄉的清秀明麗和常有的自然氣息,感受到樸實、平靜、和諧和歡悅,感受到畫家的激情、思考和探索,更會強烈感受著畫家那永遠抒寫不完的愛鄉情愫和熱愛藝術的沖動。
清代惲南田《甌香館畫跋》說:“有筆有墨謂之畫?!敝袊剿嬚浭苤形魑幕粫透母锏奈幕炊Y,形成與諸多外來繪畫形態共居中華藝苑的特殊局面。傳統筆墨技法的合規律、合目的性的衍變與演進,畫家個人的追求與創造,構成了畫家主體自由與筆墨各式之間的動態結合或諧調。在中外古今藝術紛然雜陳和碰撞交融的時代背景中,畫家的審美觀念與創作視角的歧異性,使當代山水畫不由自主地進入了多元化、多風格的藝術情境之中。筆者從弘揚中華書畫優秀傳統的觀念出發,關注當代山水畫藝術的發展。衷心希望張松先生為中國山水畫藝術這一歷史性的進程和變革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作者系美術史論家、書畫家、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