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我認為,書畫亦同理。要讀懂一幅畫,最好是先讀懂畫家其人。因為畫,是畫家眼中的世界,是畫家在豐厚的生活積累的基礎上,通過富含深蘊的藝術構思,從而產生靈感,或是心靈的沖動,再現他眼中的多彩多姿的世界。張松先生就是這樣說的:“藝術心靈的沖動,來自我眼中的世界。”
張松先生是一位軍旅畫家。他的180米長卷巨制《萬里邊關圖》在北京展出時,產生了很大的轟動效應。也正是這個效應,使我產生了接觸張松的欲望。也是宿緣不淺,他從部隊轉業到我省美協任副秘書長,我們有了接觸的機會。張松先生五短身材,其貌不揚,雖是中年,但皺紋已爬滿了他的臉頰,黑里透紅的皮膚盡情地顯示了他的厚重的生活閱歷,尤其是他那幾根長長的、經過精心盤繞的頭發,已無法遮掩閃光發亮的禿頂。完全可以這樣斷言,他的身上仍然滯留著《萬里邊關圖》的旅痕和硝煙。
張松先生的性格,如同其名,張,拉緊也;松,松馳也。古人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張松的鮮明的個性,也體現在他的畫風上。讀張松的畫,一靜一動,靜若處子,動如脫兔;靜中有動,靜時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動中有靜,動時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尤如萬馬奔騰。他的《茫茫秋色》圖,就像一幅鋪在你的腳下的綴滿了果實的金色地毯,沒有云,沒有風,一方方水域,白得耀眼,如同一面面碩大無比的明鏡,反射出太陽的光輝;紅的果,綠的樹,明暗交替的線條織成的灰褐色的土壤,正滋滋地孕育著萬物的生機。讀著它,真想品嘗豐收之果,但又怕發出細微的聲響,攪碎這秋色的寧靜。而他的《月暈》卻又是一番景象:朦朧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南天,那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月暈占滿了整個畫面。月暈中心,屹立著兩座并立的小樓,沐浴著滿目青光,怡然、恬靜,他們似乎是懷抱自然的天之驕子,人若置身其中,天地人化而為一,尤獨享空靈;然那環繞的月暈又像是涌動的春潮,讓人仿佛聽到了孕育萬物的大地發也的咝咝破土之聲;而霎時間,那纏攪小樓和大地的月暈又突變成驚濤駭浪,以掠地排空之勢,卷起千堆雪,裹挾著泥沙污流,銳不可擋地滌蕩著這座小小的孤島,小樓在風雨中飄搖……一幅畫,達到了如此的視覺效果,敢問中青年畫家中,能有幾人?
張松的畫,有一種韌性的美。他的畫筆勾勒處,多為山水風物。畫家筆下的山,要么逶迤磅礴,云遮霧繞;要么奇峰突兀,山棱石怪。他們橫空出世,撐持于天地間,顯現出山的雄奇與偉岸,具有百折不摧之勢。讀之,心中陡生浩蕩之氣。畫家筆下的水,有時波平如鏡,輕若羽衣;有時波翻浪涌,飛雪濺花;更有甚者,飛流直下,雷霆萬鈞,橫掃千軍如卷席。聽之,有轟鳴之聲;讀之,蕩氣回腸。但偏偏在這山水奇石間,有百鳥競翔,有帆影點點,為畫家眼中的神奇山水注入了萬劫不息的勃勃生機。那幅《逆流而上》,真叫人驚心動魄:一帆一影,逆著飛流直下的銀河,劈風斬浪,勇往直前,連天空的百鳥也趕來和鳴,為它推波助瀾,是何等的雄奇,又是何等的壯美!讀之,不得不佩服畫家的韌性的戰斗精神,不是不為作者拍案叫絕!而在另一幅叫《永恒》的國畫里,作者濃墨重彩勾勒出一組頑石。頑石盤根錯節,各顯崢嶸,但那斑白圓潤的石身,卻自然地凸現出歷盡滄桑而不動搖的無窮的時空輪廓,這才叫,石無棱,天地合,不敢與君絕!更可貴的是,那絲絲石縫中萌生出片片綠意,非常自然地表現出了生命、生機、頑石、宇宙在這里“永恒”!這是一種韌性的、不可阻斷的永恒!
張松的畫,有時又像是一首首充滿哲理的抒情詩。他的代表作當屬《尋覓》和《絲絲情雨》。這兩幅畫也可以說是姊妹篇,一個在綠意盎然的絲絲春雨中等待,一個在蒼黃蕭疏的暮色秋風中尋覓,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畫家兩種心境下的同一主題,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看這《絲絲情雨》,水的一方是竹籬瓦舍,另一方是一舟一槳,一人,一簍,人坐船頭,望著遠方。到底是遠方瓦舍的人在等待他的歸去?還是他在等待遠方親人的歸來?抑或是他在等待豐收?所有這些,都寄托給了那絲絲情雨,都寄托給了那扯不斷、理還亂的密密雨絲。瞧那《尋覓》,深深植根于大地的葦草,在秋風中搖曳,一只孤鴻,在葦草的上空盤旋,它在尋覓什么呢?是往日的情侶,還是想再覓良緣?襯上暮色中的秋水長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古人詩句中“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高遠的意境。讀之,不能不嘆服畫家的獨具匠心,從而也襯托出了畫家對生活、對愛情、對理想、對藝術的孜孜不倦的尋覓和追求精神。
張松的畫,是一種壯美,是一種雄奇,是詩的化境,是生活的高歌,更是他胸中的自我。因此,讀張松的畫是一種愉悅,也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激情,更是一種心靈的陶冶。如果說,張松的畫,是他眼中的世界,那么,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讀張松的畫,就是讀讀者眼中的張松。因為在我讀完了張松的畫集后,深深感到,張松的畫是靠他的全部修養和人格,豐富厚實的生活底蘊及全部激情創作出來的,所以,他的畫不僅特具藝術感染力,而且深含思想、精神、文化和生活的理念。我不是藝術家,也不懂繪畫,從未想過要給畫家寫評介。正是因為張松的畫富含這種難以捉摸的理念,他的畫才耐看耐讀,所以才產生了評他的畫的創作沖動。
但愿我的這篇拙文,像高山流水那樣,能覓得持相同見解的知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