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堪稱現代中國雕塑藝術奠基人之一的張充仁在油畫、水彩畫和雕塑藝術上造詣頗深,尤以雕塑創作、藝術教育、中外文化交流諸方面的成就卓著,并以此贏得了世界盛譽。張充仁一生追求藝術、酷愛祖國,他的作品既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又吞吐了西方文化的形、色、美,他的“以我之手,塑作人生,斧鑿千秋”的理念將其藝術的形與魂有機結合,互動生輝。
張充仁的藝術成就令人敬仰。在歐洲期間,憑著特有的勤奮刻苦和聰慧,張充仁獲得了優異的成績。1934年畢業時,他獲得了多項榮譽:人物雕塑第一名,雕塑構圖第一名,布魯塞爾市政府金質獎章,時隔數十年,皇家美院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當年為張充仁制作金質獎章的模型,還有他的學籍檔案,上面以法文密密麻麻填寫著這位東方才子歷年學業的優秀成績和獲獎記錄。現在布魯塞爾市百年宮大廈頂端還矗立著的一尊數米高英雄騎士青銅雕像,這就是年輕的張充仁當時初顯身手時留下的杰作,也是西方世界給予中國人的非凡榮譽。返滬后張充仁馬上以其杰出的藝術創造力成為國內藝壇上一顆引人注目的明星,而他的作品也總是在眾多作品中以“形式出新,風格典雅”獲得了人們的贊賞。1936年,一個以雕塑作品為主的“張充仁歸國展覽會”在上海隆重舉辦,展覽獲得了極大成功,當時的報刊稱,成千上萬的人群涌入展場,成為當時上海藝壇的一大盛事,張充仁的藝術才華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這樣,作為羅丹的再傳弟子和繼承者的張充仁,以他所塑造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尤其是那些名人雕塑——齊白石、馮玉祥、于右任、馬相伯和司徒雷登等,震驚了中國,成為在當時中國很難得的一個以純粹的西洋雕塑為主要成就的藝術巨匠。而當上世紀80年代他以垂暮之年重返歐洲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個年邁的雕塑家,讓西方世界重新見到了自己的光榮過去,重新明白了藝術其實從來就不會過時,真正的藝術超越時空。
如果要分析張充仁的作品特點,首要的一點就是以情求真。他總是在捕捉人類的某種激情,尤其是那種巨大的痛苦與歡樂,他把剎那間的情感升華了,定格下來,成為永恒。
作為歐洲古典雕塑的繼承者,張充仁的創作繼承了傳統的美學觀。他創作的人物雕塑,不僅詳察雕塑對象的外貌特征,還通過研究雕塑對象的經歷、性格,了解其內心世界,并予以正確把握,力求“取其貌而肖乎其人,塑其型而不遺其神”,即所謂形神兼備。
張充仁還是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忠實執行者,他的創作總是和時代血脈相連。解放后,張充仁已由原先的展覽性雕塑的創作逐漸轉向了城市雕塑領域。他結合時代的發展,以一種全新的現實主義風格,成功地塑造出了新的藝術形象:一尊掙脫鎖鏈的人物雕塑《解放》和氣勢磅礴的群雕《無產階級革命創造中華人民共和國》,表達了對新社會的贊頌之情。
張充仁不僅在雕塑創作方面業績卓著,而且在油畫、水彩畫創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在水彩畫創作中,他善用飽含各色的畫筆,趁濕筆筆相接,以一氣呵成的手法,獲得色彩繽紛相融、相互滲透與水色淋漓的奇妙效果。他的水彩技法在于著意追求中國水墨畫的效果,在靜物畫中不畫背景的影子,這種無背景的中國畫傳統處理手法,給觀眾留有更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內涵,是中西文化精粹的巧妙融合,是對西洋水彩畫進行民族化探索的一種可貴的實踐。
張充仁將中國的美好展示給西方,并將西方的藝術形式發揚光大于中華大地,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晚年的張充仁達到了其藝術聲譽的巔峰,同時,時間的推移并沒有減少他在西方世界受關注的程度。1986年,張充仁受法國政府的邀請,為他留學時代的同學、剛剛故去的法國著名畫家埃爾熱塑像。而當這尊高1.5米、形神皆備的頭像展現在法國觀眾面前的時候,人們都被張充仁融合東西文化的高超藝術所折服。法國的《昂克萊姆報》稱:“過去常說中國絲、中國瓷,如今滿街爭說中國銅了。”
張充仁畢生用手指表現人的內心活動,他給泥土以生命,給石塊以感情。他不僅是屬于中國的,也是屬于世界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