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昆
1996年末,一本薄薄的小書《老照片》出現在市面上,一下子引起社會的注意,成為熱銷的出版物。山東畫報出版社的名字,也因為這本小書而名聲鵲起,由不見經傳幡然成為一個響亮的出版品牌。
一切都是“老照片”引起的。
從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收藏熱,經歷了瓷器古玩的熱潮之后,人們的收藏目光漸漸轉到“文化”的收藏上,原來不被人們認為是“寶貝”的各種文化物品開始慢慢火了起來。老照片的收藏就是這個時候興起的。快速富裕起來的城市人群,忽然發現那些黃舊的老照片里記錄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恰好和當下他們生活的景觀產生巨大的反差。
攝影術的發明基本與人類大規模的工業現代化相同步,它獨特的記錄功能也正好讓它恰逢其時地記錄了它出現之后的人類部分歷史。這一階段的歷史,是人類走出自然和自然確定完全新型關系的巨變時期,其復雜和豐富的程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的人類歷史。照片為這一巨變留下了遠比文字更為精確的記憶。對歷史照片的解讀,正是對這風流水轉悠忽即逝時光的追憶和拷問。那就是,我們昨天和今天的區別,我們為何曾經相互殘殺爭斗,我們為何而來?為何存在?那漸漸失去光澤的紙上笑顏是否還能讓我們永遠保存一份溫情。
中國的現代史遠比西洋的現代史慘烈,因為她以一百多年的短促時光濃縮了發達列強二三百年的歷史,經歷一個傳統農業國家向現代工業國家急速轉變的過程。其間歷史的波折自然更為詭厄。向現代進程中的中國,實際上還非常貧窮,并不具備像西方那樣完善的傳媒物質條件,攝影自然也無法承擔記錄這一過程的重任。因之,關于歷史中國的影像實際上相比于西方可謂寥寥。也因此,老照片在中國的歷史學研究工作中是極其珍貴的。
曾經的資產階級和官宦人家,在百年歷史的積淀中,本還是有些影像收藏的,雖然他們屬于個人和家庭史的影像,但也是這部宏大歷史不能缺少的側面。尤其是在公共傳媒的攝影匱乏之時,它們實際上就成為歷史的主要證物。況且,這些權勢財富之家正是中國現代史演繹的主要角色。但悲哀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文化歷史浩劫,無以計數的歷史之影灰飛煙滅。剩下的老照片,就顯現了珠璣般的價值。
對老照片價值認識的提升,吸引了人們的收藏熱情。這些年來,一些專業的老照片收藏人士漸漸在雜花生樹的收藏界脫穎而出。這些專業收藏人士,憑著對歷史熟捻的知識,悠游在影像歷史的長河中,在如碎片般的歷史影像中,辨識確定那些錯綜復雜的遺跡之影,串接、修補形象的歷史巨廈。
遠在寶島臺灣的秦風(徐宗懋)先生,就是這些年老照片收藏界的一位翹楚人物。秦風曾長期擔任政治文化傳媒的編輯記者,足跡不但穿梭在海峽兩岸,而且遠涉東亞、中東、拉美。記者的職業意識,自然讓秦風具有遠勝于一般人的人文視野,歷史知識也自然豐厚。2000年,秦風告別新聞傳媒從業生涯,在臺灣成立新視語文化有限公司與臺灣文史工作室,開始了老照片的收集、研究生涯。秦風的這一轉行,不但是他個人生命的一次轉折和升華,更是一件于社會舉重若輕的事件。秦風首先開始大規模地收集有關中國歷史的老照片,然后開始進行研究考證。秦風不是那種以占有和投機為目的的收藏家。那種收藏家其實對歷史是不太關心的,即使關心,也是為了收藏的升值而作的功課。秦風畢竟是一個文人,所以注定他的收藏還是唯歷史和文化的興趣。他的研究心得,也不會是私密的財富砝碼,而是散發出去讓公眾共享的資源。他在收集和研究這些老照片的同時,發現咱們中國一個特有的現象,就是整個社會對老照片影像缺乏應有的尊重和公共意識不強。大量掌握老照片資源的公共機構將這些資源據為自己的私有,并不把其看作是一個國家民族社會共有的遺產。再有就是人們在公共傳媒上使用老照片時,隨意的翻拍復制,其傳播效果可謂慘不忍睹。歷史在這些私欲和粗暴的使用中,反而變得更加模糊不清。于是秦風將自己的工作室索性改稱為“秦風老照片館”,其意在強調自己收藏的公開和公共性。秦風的這個動作還真為我們這些年的歷史研究起到了貨真價實的推動。他和大陸的許多報刊、雜志,以及出版機構廣泛合作,讓他的收藏真正起到了服務于社會的作用。他那些抗日戰爭的歷史影像,對這些年歷史學者們重新確定抗日正面戰場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影像佐證作用,對曾經遮蔽大陸公眾多年的歷史真相的恢復可謂功不可沒。前面提到的,風靡大陸書刊市場的《老照片》叢書,秦風的收藏更是其中珍貴內容的主要角色。
秦風在臺灣的地緣身份,有利于他接觸更多民國政府期間和臺海對峙狀態中臺島的影像資料。這也為他的收藏添加了另外一層價值。因為在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政治視角,卻又是全部中華子民們生活真實記憶。他的收藏中許多珍品可謂是價值連城,都是中國歷史段落中無法回避的珍貴鏡頭,像“中華民國正副總統就職典禮合影”,是一個時代政治體制最完整的落幕照。1948年5月,即將告別大陸的國民政府的政治精英們,以“全家福”的陣容開了一個表面上最類似西方代議制民主的行憲國民大會,選出了“國家領導人”。就在這張“全家福”拍照之后半年,徹底改變中國政治歷史的國共遼沈大戰開始,然后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這些照片上的精英們就“作鳥獸散”了,歷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這張基本在鏡中人手一張的照片,從此隨著這些人的隱去散佚,成為一個巨大的歷史隱喻。
秦風的影像收藏,還包括大約這個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政治、文化、世俗生活、權貴家事,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堆砌起一個逝去時代的形態樣貌。瀏覽秦風影像館,就像返回一個時空,重看我們自己的“家事”。秦風收藏的老照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講究藏品的品質。他多數的藏品品相都極佳,顯示了一個真正收藏家的品位。
當現代工業技術疾風暴雨般地改變我們的歷史之時,生活也變得浮躁迅即。我們再也不會有那種千年不變的安穩,生活像走馬燈的燈影,悠忽即逝。此刻我們最容易迷失,忘卻自己的血脈緣自何處,所以感謝秦風們,為我們保留了一份歷史的記憶,提醒我們不能忘記的身份。
謝謝秦風和他的秦風老照片館。
2008-10-8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