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還能吸引當下觀眾嗎?我們只知道,中國昆曲藝術家、古琴演奏家們一直在為之苦惱。記者穿梭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各個角落,發現那些三五成群的國外演出商、藝術家、制作人,也在那里議論這樣的話題。昨天,這樣的焦慮被驟然放大,私下的議論也被移到藝術節的高峰論壇上。澳大利亞資深藝術節總監羅賓·阿契爾在論壇上對眾人歡呼:他發現了傳統藝術的突破之路!
羅賓·阿契爾從中國臺灣的云門舞集得到最初的靈感。林懷民是云門舞集的創辦人,他有著傳統舞蹈與武功的背景,22歲去西方留學研習現代舞,4年后回臺灣創辦了云門舞集,之前,臺灣并無現代舞團。從《白蛇傳》的目眩神迷到《紅樓夢》的斑斕絢麗,從《九歌》的無語凝噎到《薪傳》的沉默雄辯……云門舞集的舞臺上,滿臺的現代舞,又滿臺是中國符號。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濃郁的中國味道,云門舞集在世界現代舞林中成了“獨一份”。林懷民帶著云門舞集站上了世界200多個舞臺上,演出了1500多場。羅賓·阿契爾認為:“林懷民把中國文化融入美國現代舞技巧中,巧妙而不生硬。他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將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復雜性真實地表現出來。”
還有一個例子,是非洲布基納法索有兩位年輕的舞者薩利亞和塞義杜。法國的編舞指導瑪蒂爾德·莫尼埃在非洲發現了這兩位舞者,并把他們帶到了法國接受現代舞訓練。若干年后,薩利亞和塞義杜成立了自己的舞團,又從非洲帶出當地的音樂家。于是,他們將現代舞和布基納法索的音樂融為一體,形成了他們自己的作品風格。他們的舞蹈,讓人感覺仿佛完全來自非洲。但是,也沒有人會否認,這是一種現代的舞蹈,一種充滿力量的舞蹈語言。
羅賓·阿契爾認為,藝術家如果能認真地把傳統與現代藝術形態自然地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價值。“在最近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我們看到了這種完美的價值體現。高科技與中國傳統藝術的完美結合,表現的是中國的古代文化,但是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則完全是21世紀的。這樣做很聰明,讓全世界都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
不過,如果藝術家對傳統和現代兩種藝術風格并不感同身受,而僅僅是為了“另類”或“創新”而盲目跟風,這樣要取得成功,就比較困難。“對結合這兩種藝術形式的渴望,必須是發自藝術家內心的,就像林懷民和薩利亞一樣。”羅賓·阿契爾說。
如果沒有同時駕馭現代和傳統藝術的本領,羅賓·阿契爾建議藝術家不妨安分守己:“日本的十三弦古箏和中國的琵琶都需要后繼有人。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應該有人去發展。藝術家未必要走傳統與現代結合這一座獨木橋。”
現代撞擊傳統 產生藝術個性
現代撞擊傳統 產生藝術個性
現代撞擊傳統 產生藝術個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