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這是一次具有超越性歷史意義的展覽。”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他表示,中國美術館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藝術博物館,一直致力于推動國際藝術交流,但在以往的國際交流中,中國美術館都是與國際上的藝術博物館進行合作,把博物館的藏品帶到中國;而這一次卻是和一家企業合作,來舉辦這樣的展覽活動。
“可以說,此次與瑞銀集團合作在中國美術館的對外交流史上都是非常特殊的一次。”范迪安說,“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合作可以引發一個重要的話題,那就是如何開展企業藝術收藏,并探討如何在中國形成良性的、積累型的藝術收藏道路,推動國內的企業進行藝術收藏。”
“瑞銀的藝術藏品數量總計4萬多件,其中精選了1000多件作品,先后帶到了許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進行展出,其中包括很多博物館級的作品和市場價值很高的作品。”瑞銀集團藝術藏品展負責人佩特拉?艾思(Petra Arends)博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據瑞銀集團中國區總裁兼主席李一介紹,此次帶到北京的作品有150多件,是從1000多件藏品中精選出來的。瑞銀藝術展始于2004年12月,首次展出在MOMA(紐約現代藝術館)進行,之后又先后到過希臘、瑞士、悉尼、東京、墨爾本、倫敦、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另據了解,瑞銀從三、四十年前就開始收集藝術品,并以當代作品為主,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美化辦公環境”。直到2000年,瑞銀收購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普惠公司(PaineWebber),而后者創立于19世紀,其前CEO 唐納德?馬倫(Donald B. Marron)是美國重要的當代藝術藏家之一,因而其藏品也成為今天瑞銀藏品的主體。
瑞銀收藏品的種類非常的廣泛,包括油畫、版畫、素描、雕塑、攝影作品和影像等多媒體作品,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來自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比如中國藝術家曹斐拍攝的短片,講述了西門子工廠里的年輕工人們,是如何在工廠車間的過道里實現著他們的夢想。 中國也有企業收藏 在國外,企業收藏(Corporate Collection)已經相當普遍。比如,許多國外的銀行都會把3%左右的利潤用于藝術品投資。以德意志銀行為例,迄今為止,該銀行已經收藏了超過1萬件藝術品,比德國現代美術館的藝術藏品數量還要多。而在中國,盡管起步相對較晚,但是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了嘗試。
藝術品收藏起步較早、也比較有代表性的中國企業,主要有保利集團、萬達集團、今典集團等。相信還有不少人會記得當年保利集團以3317萬港幣的巨資在香港回購圓明園三件生肖獸頭銅像一事,可謂聲名大振。而實際上,該集團近年來投入到藝術市場上的資金已累計達七、八億元人民幣。萬達集團建立的寶齋、今典集團的今日美術館都在業界有很高的聲望。
企業開始從事藝術品收藏的動因往往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創始人或所有者的興趣;二是企業的類型,比如酒店、金融機構等會更加“自然”地開始企業收藏。而企業收藏的宗旨和目的也無外乎如下一些:展現企業文化、塑造企業形象等,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一些投資增值,甚至合理避稅的目的。
但藝術品的投資并不是簡單的金錢游戲,它不僅需要財力,更需要非凡眼光、品位和魄力。 1995年,時任建設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的王岐山,以非凡的魄力斥資605萬一舉拍下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以今天的市場價格來估算,這幅作品的價格已經接近億元。但更為重要的是,此舉大大提升了企業的自身形象和文化魅力,也增強了員工的自豪感和對企業的自信心。
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收藏家的參與,他們也給藝術品市場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影響。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據業內人士估算,在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總成交額中,企業直接或間接的投入已經超過了40%。各大拍賣場上,我們熟悉的企業家面孔越來越多。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堂就曾表示,在該協會注冊的5000多名正式會員中,企業家約占20%,而且這個比例在快速增加。 (輔文)對話艾思: “瑞銀從不把藝術當投資” 對于在企業收藏上還處在剛剛起步、懵懂階段的中國企業而言,瑞銀的成功模式無疑是非常誘人的。
那么,瑞銀的企業收藏模式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否具有可復制性?《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對話了瑞銀集團藝術藏品展負責人佩特拉?艾思(Petra Arends)博士,在加入瑞銀藝術品珍藏部之前,她曾擔任瑞銀藝術品銀行部門(UBS Art Banking Team)的業務負責人。
《中國經濟周刊》:企業收藏在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已經非常普遍。在您看來,企業收藏與個人收藏有什么不同?
Petra Arends:個人收藏你可以想收藏什么就收藏什么,但是企業收藏你就要考慮什么藏品適合于你的企業,并且要與企業文化、品牌形象相契合。另外,企業收藏的種類、數量、風格等也會非常廣泛,不像個人收藏,大多會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品類上。
《中國經濟周刊》:瑞銀的藝術收藏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創建企業文化和品牌塑造,那么,它是否有贏利任務或者目標?
Petra Arends:完全沒有,我們從來沒有、也不打算做任何投資性的行為,我們這個部門從來沒有想過要贏利,我們是個完全的“cost center”(成本部門),但是我們給整個瑞銀帶來很多東西。另外,我們從不把藝術當作投資。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瑞銀的收藏中有多少來自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從圖錄上看,中國藝術品中新媒體方向的比較多,比如曹斐等人的作品,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
Petra Arends:非常遺憾,我們現在擁有的中國藝術品的數量可能還不到我們全部藏品的1%。這是因為雖然我們的收藏有40年的歷史,但是我們最近三、四年才開始關注和收藏來自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新媒體作品對于我們來說也很新,但他們很適合我們,因為這些作品對于企業來說很容易展示,觀者也很容易進入。這也表明,我們是企業收藏,并不是博物館收藏,我們可以關注非常新鮮的藝術作品。
《中國經濟周刊》:瑞銀已經有很多年成功的企業收藏經驗,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才剛剛開始嘗試。你對他們有什么建議?您覺得瑞銀模式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可以復制的模式嗎?
Petra Arends:我覺得在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收藏,或者說還非常非常的少。中國企業收藏的模式往往是從私人收藏開始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動因是來自于企業所有者的個人興趣和愛好。由于歷史的不同,瑞銀的模式是否可以被中國企業來引用,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但是我覺得探討瑞銀模式會對中國企業有所幫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