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的壽命通常比金融市場稍長一點。藝術品不是那種錯過今天明天還能買到的東西。經濟低迷對有的人來說也許正是買入的機會。
藝術品市場相較于其他市場更為堅挺的事實使得幾個月來英國的藝術品交易商欣喜地稱“藝術是一塊新的金子”!的確,在其他市場都遭到重創的時候,藝術品市場仍然給人切實可靠的感覺。但顯然,經歷了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后,很多人都會持謹慎的樂觀態度。
從普漲到名作行情
在當今的藝術品市場,正上演著這樣的一幕:在一批藝術名作和精品不斷拍出新高的同時,大部分低價作品和二線藝術品卻遭遇拍賣的寒冬,拍賣市場上兩極分化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同樣的情形一個月前在倫敦也在上演。拍賣和估價人員在上月完成的季度調查中指出,價值在1000英鎊或以下的藝術品價格持續下跌,實際價格比預計多下降了34%。相反,價值在50000英鎊或以上的藝術品價格比預計增長了39%,原因是很多有錢人都在搶購這些藝術品,并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購買增長。有超過41%的調查者都反映了這個情況。
比照其余在低迷世道還繼續創造奇跡的拍賣單品,或可一窺藝術品投資的王道,依然是價值當先。同是此次蘇富比秋拍,乾隆玉璽拍出歷史高價;而前陣子在雷曼兄弟破產后幾個小時,英國藝術家赫斯特的畫作,雖同屬當代藝術陣營,卻因其在藝術史上已被確定的地位,被人以1.11億英鎊接盤。
低迷恰是行家買入之時
金融危機,對藝術品的影響同樣難免。“當金融市場不好,藝術品的價格相對下降,藝術品的購買者——那些擁有5000萬資產以上的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雖然縮水,但仍然很富有。當藝術品價格相對低廉時,同樣的錢會買到更多的藝術品。而且,當金融環境惡劣時,很多的藝術資源得以放出,從一定程度上反而促進了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中心主任趙力說。
業內專家表示,藝術品市場需要穩定的發展,而不是暴漲。金融縮水對于藝術資源的流動是正向的好東西。崩盤并不意味著藝術市場的消失,只是會更加徹底地讓藝術回歸原本的價值。
臺灣的書畫收藏家林百里,就曾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收入了大量古代書畫精品。如今,這些書畫精品的市場價值已經是十年前收購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林百里收獲的不僅僅是價格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當年的金融危機,這些作品也許仍然還在原收藏家手中不會轉讓,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市場上這類古代書畫精品已經很難見到。
經濟規律作用下的各個市場都在調整,藝術品也不例外。國內秋拍馬上就要來到,依然逃脫不了經濟調整帶來的縮水!經濟規律同樣還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國內不少公司在一些專場上對此作了比較好的應對,價廉物美的作品會成為新的亮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