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那些多年來固守某種“成功”的創作方向、風格,以保持個人作品可辨識度的藝術家不同,柴小剛并不固守某種風格、樣式,而是不斷轉換自己的繪畫語言,推出一批批風格迥異、視域不同的作品。這一方面是基于他對固定的風格、樣式的排斥,但更為核心的是,他注重將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多向體驗和思索全面、立體地展開。在有意與無意之間,他的當代生存體驗及個人的文化觀念、歷史意識,以異彩紛呈的語言傳達出來。雖然看似多向衍射,但貫穿其中的,是他的存在感及尋求“本真”的蹤跡——對實現理想生存目標的希冀,對一種自由的、個性化的、本真的生存狀態的希冀。而且,在這個多向衍射的過程中,隨著對個體心靈真切狀態的逼近和反思,與之緊密相關并充滿張力、矛盾關系的文化、社會、政治問題也被敏感地觸及,一種深層的文化當代性從而被緊緊把握。
柴小剛無疑是一位敏感的藝術家。
他機敏聰慧而又內斂。外部世界每一階段性變遷都令他目眩與激動,他以詼諧機敏的態度反復琢磨人的境況。他沒有大悲大憫,只是悉心地尋摸著每一個令他感動的圖像,這些圖像往往是不確定性的,而他似乎也無心迷戀單一的定式,作為便于觀者辨識其藝術風格的標志。他平實依舊,敏感依舊,詼諧幽默依舊,無奈與尷尬依舊,更重要的是對藝術的皈循感悟依舊。
他的畫面有時絢爛,語言有些冷幽默,正是這一絢爛與俏皮恰恰反襯出他嚴肅的表現意義。這與他在畫“圣地”系列時,流露出的心靈的皈依感、修煉的沉靜與頓悟相對應。多年來,他從未放棄研究文化歷史在藝術中的積淀,對他來說這兩種表現的角度更加立體地作用于現世。感到他是如此“入世”,我們不妨把他的藝術表現看做生活實踐中必需的能動態度。


作為“八五美術運動”中南京地區的活躍分子乃至中堅力量,柴小剛沒有再過多地組織和介入群體性的活動,而是自覺地退回到個人化的狀態之中。在“八五美術運動”期間,他的創作風格以超現實主義(比如《飄動的石頭》)和表現主義(比如《扶梯上的神秘主義》)為主。在這些作品中,有著顯而易見對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觀念和語言的借鑒,雖然不乏生硬和青澀之處,但這種借鑒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本土經驗為目的。不過,之后不久,柴小剛即意識到這種“拿來”的觀念和語言與個人的本土意識并不十分契合,甚至很牽強。對柴小剛而言,不斷反思和批判,是藝術家的分內之責,而這種批判,自然也包括對舊有自我的批判。這首先是一種特有的知識分子意識,但更是他的個性使然。于是,他對“八五”期間的短暫“輝煌”不復留戀,開始了更為漫長而孤獨的探索之路。
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以來,他的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是被層層包裹著的人物,這些人物看似自由地在天空翱翔、海底游弋,卻無法擺脫自身被重重束縛的尷尬狀態,并且需要時時從外部汲取“養分”,否則難以存活。這一系列作品,是對當代人(主要是知識分子)的矛盾、悖謬式存在狀態的揭示——雖然渴望形而上的自足式生存,卻因種種庸庸碌碌乃至蠅營狗茍的世俗煩擾糾纏而無法拔地而起,只能在夢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下艱難、困窘地夾縫維生。
柴小剛藝術年表
●1962年出生于江蘇連云港市
●1983年《碼頭上的建設者們》入選“江蘇省人物畫展”
●1984年在南京鼓樓公園舉辦“六人油畫展”
●1985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
●1986年《綠蘋果》參加“江蘇省油畫研究會年展”
●1990年個人藝術傳略和作品被編入《中國現代藝術史》(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2年在北京參與編輯《藝術潮流》雜志被編入《中國大陸中青代美術家百人傳》(香港藝術潮流出版社)
●1993年《對視》、《兩位熟人》、《扶梯上的神秘主義》、《未竟之渡》入選香港“后89中國新藝術展”
●1994年《布達拉宮的迷墻》參加嘉德“中國當代油畫春季拍賣會”
●1995年《圣地》發表于香港《收藏家》雜志
●1997年發表作品3幅,《臨近雅魯藏布江的澗》參加香港首屆“油畫、水彩畫春季拍賣會”
●1999年《拉薩》入選倫敦“禁城”主題展
●2000年《拉薩上空的路》參加嘉德“中國當代油畫春季拍賣會”,《布達拉宮的白墻》參加北京榮寶“中國當代油畫秋季拍賣會”
●2002年《年湮代遠的墻Ⅱ》參加北京華辰“中國當代油畫春季拍賣會”
●2006年4幅作品參加2006年秋季嘉德“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專場、保利“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東正“中國當代油畫”專場拍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