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拍賣行、畫廊的朋友在大會現場發材料、拉生意,被制止了。外界對華人收藏家大會有個誤解,以為它是商業性行為,這絕對是個錯誤。”在昨日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閉幕式上,組委會秘書長祝君波主持的演講引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而在當下商業利益高于一切的藝術市場,華人收藏家何去何從成為與會專家熱議的話題。
思考一 如何高端化加強聯系切磋研究
此次出席華人收藏家大會的除了專家之外,還有幾個民間收藏團體特別引人矚目,那就是來自港臺地區的“清玩雅集”和“求知雅集”。中國文物學會民間收藏委員會副會長趙榆老先生在會上激動地說:“此次大會圓了我30年前的夢。”
30年前,趙榆在考察香港文物市場的同時,了解到了幾個高端收藏家組織,他一直希望內地能夠誕生同類社團。對于“高端”,趙榆解釋道:“東晉有王羲之的蘭亭修契,宋代有西園雅集,各個時期都有一批收藏家收藏高級藝術品,這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保存方式。而藏家之間的切磋研究才會提升收藏的品位和修養,歷史上米芾就曾與100多個藏家交往。”
然而,如今的內地收藏界卻鮮有高端收藏家團體,趙榆回顧:“1993年以來,全國民間文物收藏開始興起,收藏者多達五千多名,但是以一般文物、小類文物為主。當時在北戴河舉辦過首個收藏展,著名藏家徐政夫、張宗憲前來觀摩,認為當時的藏品品位不高卻有文化趣味,適合老百姓的收藏。”
如今,隨著華人收藏家大會的舉辦,又重新燃起了趙榆呼吁誕生高端收藏家社團的心愿,他視華人收藏家大會為“催化劑”,“現在收藏界收藏廣泛,高端收藏家的藏品三級文物以上的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代表了藝術水平,理應加強聯系、切磋、研究,以求更進一步的提高。但是,內地藏家長期以來互不往來、各自為政,這對高端藏家的提升設置了障礙。”
思考二 如何年輕化搭建海外教育平臺
正當趙榆先生對于香港的“求知雅集”、“敏求精舍”等民間收藏團體贊賞不已時,海外民間收藏團體卻苦惱著如何讓收藏隊伍年輕化。
蔡一鳴、張宗憲、徐政夫等老一輩收藏家已近耄耋之年,而杜南發、王定乾、楊休等后起之秀也已人到中年,正如“求知雅集”的名譽會長陳嘉康所說:“如今真的是老的老、病的病、退的退,能夠保持活動性的資深收藏家已經少之又少。畢竟,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要比過去二三十年大很多,因此追求古董字畫的人數也越來越少。”
同樣的問題也被來自澳洲的收藏家翁真如提及,“由于很多藏家年紀大了,沒有能力保管,如何交給后代也成了一件非常令人擔憂的事情。”
對此,如何培養新一代收藏家,尤其是在海外華人圈中培養起一批年輕收藏家就變得迫在眉睫。翁真如不禁呼吁:“我們必須搭建一個教育平臺,讓海外華人對中國藏品產生感情。”
思考三 如何理論化創建中國收藏學
此次華人收藏家大會上,學者余秋雨指出了目前收藏家理論水平不夠,收藏家楊休同樣表示,作為一名真正的收藏家必須要“成系統、見理論”。可見,收藏家對于理論的建樹頗為重要,并不是收藏了珍稀文物就是收藏家。因此,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章利國建議,應該努力創建一門中國收藏學。
“現在多的是對于收藏現象的描述,更像一種軟廣告,而缺乏對于收藏本質的探究。”章利國說,“建立收藏學,就等于建立一套理論基石、游戲規則,涉及收藏理論、安全、傳播等相互間的關系。”章利國打了個比方,如‘價位’一詞,現在的使用非常混亂,“其實,只有穩定的價格幅度,被市場認可的才是價位,但它是相對性的,并不等同于學術認可。這種量化等同是非常困難的。”
對此,美術評論家郎紹君也從另一個角度談到,中國畫收藏包括市場一向重視大名家、輕視小名家,“重視大名家固然沒錯,但不能忽視小名家。因為‘大小’不是科學的需求,而是約定俗成,按照知名度來的。知名度是受到政府環境、文化環境、市場、收藏、媒體等等綜合造成的。因此所謂的‘大小’是相對的,做收藏不能盲從于市場上或者一般人講的大師。郎紹君認為對于“大小”不能過于強調,特別是當代通過媒體、通過包裝打造的這些大師、大名家,他很可能是一個小畫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