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北京畫家老友請客吃飯。他告訴我說他“發”了,成“大師”了,一幅畫賣了40多萬元!我為他高興。
一桌山珍海味,故意地鋪張、浪費,聊以宣泄憋了好久的軒昂豪氣。
飯后,牙簽齒間游,手掌半遮口之際,我問他:“聽說您賺到錢了,您愿意拿出4萬買一幅畫嗎?”
“不!不!”
“4000呢?”
“不!不!”
“400都不買。”他太太急答。
“那愿意拿出40萬買您畫的是什么人呀?”
大師囁嚅:“人家搞房地產的!”
有關部門報告:2006年中國內地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元,突破20萬億元人民幣。藝術品市場交易額才150億元。
150億元和20多萬億元相比,是滿滿荷塘的一片葉,一根草,甚或一滴露珠,藝術品市場是在荷葉片上打滾、歡呼、嘆息。
當年陳逸飛一幅《潯陽遺韻》賣了100多萬元,另一幅《夜宴》也賣了100多萬元,再加其他訂件,一年進賬500多萬元。幾百萬毛利已使陳逸飛成為美術界的大腕,還是國際的呢。殊不知全國工商界年營業額超幾百萬毛利的多如牛毛,年營業額超幾千萬毛利的數不勝數,年營業額超幾億毛利的也不在少數,但這些都沒有陳逸飛的名字如雷貫耳。
我挺佩服某些中國企業家,買畫還要大張旗鼓地搞個交接儀式,在國外沒聽說過買了什么畫還有交接儀式的,成交額幾個億的都沒有。這算是中國特色吧。如果這些企業家再把買來的畫捐了,那不知該如何“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了。
張五常說:買了畫收起來叫“收藏”,掛在墻上叫“收視”。買了后不看不藏還急急給賣了叫什么?他沒說,或許叫“收賣”吧!
收藏時代已離我們遠去。
我不是鼓吹不要搞藝術,而是不提倡用藝術來創造財富!藝術是用來欣賞的,不好用金錢擲它、褻瀆它。
物質生產有復制性,可大量生產,藝術品單價無論如何價高,也始終抵不過千千萬萬的鋪天蓋地!21世紀最有威力的倍增市場學,更令世界財富重新分配,財富榜重新洗牌。所有的運轉會突然增速,像那一年上海當代藝術展美術館的大鐘滴溜溜快轉,嚇得路人報案!速度快是物質生產發展的規律,但不是藝術創作的法則。以萬藏一才最珍貴。
馬健苦心鉆研“荷葉上的舞蹈”,找出其特點,梳理其規律,觀微揚大,未算諄諄善誘,也是苦口婆心。但愿他“忘記背后,努力前面,向著標桿奔跑”!
藝術市場進入“收賣”時代?
藝術市場進入“收賣”時代?
藝術市場進入“收賣”時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