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金融動蕩引發的陣陣寒意,也使得許多藝術品投資者措手不及。近日,在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主辦、四川夢虎拍賣公司承辦的“國畫大師書畫藝術精品鑒賞會”上,著名收藏投資與文物鑒定專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原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趙榆為川內收藏家指點迷津,指出藝術品受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小,而精品的價格還會一路走高。
藝術精品貨源稀缺
眼下,金融危機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同時也深刻地影響到了人們的經濟生活。受金融危機影響,在各種經濟行為緊縮的情況下,藝術品投資領域能否“獨善其身”?亦或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趙榆承認,藝術品市場的好壞和經濟形勢有一定關系。但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藝術品市場影響并不大。股票再跌,收藏家的高檔精品也不會出售;房地產再跌,文物藝術品的價值也不會降低。”
在經濟動蕩時期,收藏投資的觀望情緒也在增加,這導致藝術品似乎成了買方市場。不過趙榆指出,現在市場并非真正的低迷,而是貨源緊缺,特別是精品貨源稀缺。如果有精品出現,藝術品市場馬上會變成賣方市場,一群收藏者將蜂擁而至爭搶,因為“藝術品尤其是文物藝術精品是有限的,賣一件少一件。”
同時,他也不否認前幾年到來的藝術市場巔峰時刻已經過去,總成交量、單件藝術品成交價雙高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是現在藝術品投資市場總體上仍然在平穩地、波浪式地向上運行。
別做藝術品“倒爺”
近年來,股市、房市、藝術品成為人們投資三大主力的說法“甚囂塵上”,而許多藝術品投資者進入市場的原動力也是通過短期持有、頻繁倒手的方式來進行“套利”。
“我不同意把房地產、股票跟藝術品相提并論。”趙榆說,去年八大藝術品拍賣行一共才成交30多億,整個北京也就100多億,“不多啊,跟房地產、股市根本沒法比,何況這里面水分還很大。”
趙榆認為,真正的藏家都不是頻繁換手的“倒爺”,那種“今天買、明天出”對待藝術品的態度并不可取。從古至今的大藏家大多是大官僚、大企業家,他們都是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做收藏,而且大多“只進不出”。“四川有個企業家是我的好朋友,他從來都是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就是不賣,這種收藏方式反而會獲得不菲的回報。”
趙榆以香港實業家兼大收藏家楊永德為例,說他購買藝術品的錢幾乎都來自夫人置辦化妝品、衣物等的零花錢,他們最早開始系統收藏齊白石的作品,后來在1995年嘉德拍賣會上亮相引起轟動,再后來齊白石的《山水精品冊》(八開)在中貿圣佳拍到了1661萬元。不過,更多的收藏家也不愿拿出來轉手,導致如今市場價格翻幾番也買不到齊白石的精品。
中國書法處于價值洼地
近年來,中國書畫市場的價格逐步走高,一些精品也賣出了百萬、千萬的高價。但是相比于當代藝術動輒千萬的身價,傳統的中國書畫價格又顯得“溫柔”多了。“蘇軾的作品在市場上還賣不過一個當代藝術家的?沒道理!”
趙榆告訴藏家們,中國書畫尤其是古代書畫是不可再生資源,目前在《石渠寶笈》上著錄的精品很多都已經面世,這些精品雖然增值很快,但還不夠。而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李可染這四位現代山水開宗立派的大師,其升值空間也很大。
趙榆還特別指出,中國書法應該是藝術品投資的一個價值洼地,而當前書法作品價格的低迷也讓他惋惜不已。他曾經在山東時很不解地問當地的藏家,為什么愿意花幾十萬上百萬元購買當代藝術品,而不愿意花少得多的價錢去收藏山東歷史名人劉墉(即宰相“劉羅鍋”)的書法?劉墉的書法藝術成就極高,與同時期的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并稱乾隆四大家。但現在一幅劉墉的書法還賣不過一個在任的書法家協會主席的,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陳子莊作品被低估
談到四川的收藏,趙榆十分感慨,“四川收藏氣氛很好,但市場太差,無論是畫廊、拍賣行、古玩市場與其他地方比差距都還很大”。他說,如果北京是一流的話,上海、杭州算二流,那么成都只能算三流。
對國內文物藝術品市場如數家珍的趙榆指出,四川文物拍賣市場起步很早,早在1995年國家文物局在全國范圍只批了6家拍賣行從事文物拍賣,四川就有一家。可惜四川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只紅火了極短的時間,就不斷走下坡路,時至今日也未能恢復元氣。
“四川那么多知名畫家,可跟金陵畫派、京津畫派、嶺南畫派相比,四川畫派一直叫不響,令人遺憾。”趙榆還特別指出四川已故著名畫家陳子莊,他被稱為“中國梵高”,其藝術成就在國外都得到了公認,可是在國內市場的表現還無法與其藝術成就匹配。
此外,對于購買藝術品,趙榆建議收藏者一定要慎重,要買就到大的拍賣行,千萬不要貪便宜私下購買。特別是那些編故事的不要相信,“故事越神奇,你上的當就越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