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麟游縣的超愛民老人退休以后就在家里搞起了民間刺繡。幾年下來,像嬰兒的小睡枕、花鞋墊等小玩意給老人帶來了不匪的收入。這次文博會前夕,超愛民老人大膽接受麟游縣政府的邀請,把自己的手工作品擺上了寶雞展位。結果,這些小玩意成了展位上最收歡迎的東西,前來參觀的群眾在嘖嘖贊嘆中陸續變成了顧客。
群眾:有地方的那種風格。真漂亮,這真值,真漂亮,就要要這了,這多好啊。
超愛民一邊數錢一邊興奮的告訴記者,這個地方識貨的人很多,帶來的展品已經所剩無幾,可是,這樣的機會實在太難得了。
超愛民:這里是人多,銷售快。我們離這遠,來一趟不容易。
超愛民的感嘆,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前來參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心聲。
需求就是商機,幾天來,記者發現,不少文化公司的高級業務人員奔走在各個展區,收集產品信息。中華倉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策劃韓文學告訴記者,眾多的民間藝術產品需要一個和大市場對接的暢通渠道,文博會給了文化公司一個舞臺,也給了像超愛民老人這些民間藝人一個把感嘆變成贊嘆的可能。
韓文學:每個縣市都出現了文化產品的市場,這些產品的和市場的對接技巧問題沒有掌握。文博會來,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公司召建信息聯系方式,鎖定真實的產業,這些東西,她現在只要做就跟他聯系起來,逐步形成一個產業鏈。收獲很好。
記者了解到,本次文博會的合同簽約金額已經超過了五十多個億,這些項目大多是高端領域的合作,而像超愛民老人的這類初級產品因為規模、市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沒有能力分享這類的合作,而大大小小的文化公司正是找準了這個空白點,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了推動民間藝術產品進入大流通時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