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1——10月26日,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舉辦“電子媒體”繪畫展,本次展覽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學術主管盧星和青年批評家段君為聯合策展人,在“2008上海電子藝術節”舉辦前后,邀請金陽平、康世偉、沈曉閩、孫遜、孫堯、吳明暉、謝曹閩、余旭鴻等8位藝術家,70多張(組)以“電子媒體”為表現內容的繪畫組成這樣一個別具風格的架上繪畫展覽。在“迎世博600天”的特殊時期,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將“熒屏繪畫”這一新穎的架上藝術樣式集中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印刷媒體、電視、電影中的圖像對藝術家們來說,和自然景物沒任何區別,電子媒體的稍縱即逝,在藝術家的手上成為了凝固的別樣風景,這次“電子媒體”繪畫展將帶給上海市民一種非常特別的觀看經驗和視覺景觀,也是只有在電子和數字時代才可能出現的全新圖景
“電子媒體”繪畫,即以繪畫模擬電視畫面、電影屏幕、錄像截圖和網絡圖片等電子媒體的圖像效果。熒屏繪畫的意義在兩個方面:1、繪畫語言上的進展,2、繪畫圖像內容的擴展。
由于特殊的成像和展播方式,電視、電影、錄像、網絡等電子或數字媒體為當代社會提供的圖像,在視覺觀感上完全不同于以往。比如目前網絡上的圖片或錄像視頻,因為受到傳播光纜和存儲空間的限制,圖像一般都是低像素的,在顯示屏上會出現較大的顆粒和強烈的模糊感。電視熒屏也不時會因為顯像管故障或器件老化,意外產生一些異樣的圖像。這些現象只有在電子和數字時代才會出現。
對圖像極其敏感的畫家們注意到這些現象,并嘗試以繪畫的方式將其描繪出來,無疑極大地擴展了繪畫語言發展的空間。金陽平模擬電視機因顯像管老化或信號干擾而出現問題的熒屏畫面,謝曹閩表現網絡上的低像素圖片,沈曉閩輸出網絡下載未完成的視頻截圖,吳明暉用多幅水墨繪制電影的單幀畫面,孫堯依據照片的繪畫也沾有電子圖像的氣息,康世偉則直接描摹他自己過去拍攝的錄像。
回想19世紀晚期,新印象派發明點彩,把未經調和的原色緊密并置在畫布上,完全靠色彩本身的混合和閃爍,在人類的視網膜上產生效果,令人震驚,并為藝術史貢獻出新的繪畫語言。今天看來,新印象派如同數字方程式般的點彩方法,不僅在畫面的構成上極類似“電子媒體”繪畫,而且在藝術的整體上也達到了某種詩意的效果。
與新印象派相比,“電子媒體”繪畫有更為可靠和直觀的視覺經驗作為參照,可以更好地處理畫面。它們的共同點在于,二者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未來感。新印象派出現的背景是當時科學界在光學和色彩研究等方面的進展,熒屏繪畫則同20世紀下半葉高新科技的突飛猛進密切相關。電子和數字媒體的高速發展,使人類切實享受到科技進步的成果。新媒體藝術已經以網絡藝術等方式來關注當代,熒屏繪畫則以古老的繪畫來討論電子和數字時代的視覺景觀。
熒屏上每天都有大量的圖像信息不停地展播,我們對熒屏的觀看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視覺經驗,它甚至已經超過對自然景象的注視。以熒屏繪畫為代表的“電子媒體”繪畫展不僅反映人類普遍的視覺經驗,更在于思考對熒屏的大量觀看是否會妨礙到我們注意其它的圖像。
中國當代繪畫在語言上的困境,根植于深層次的內容貧乏。當代繪畫普遍的符號復制,抽離了圖像的內涵和背景,將圖像發展成為僵死的商標。熒屏繪畫對電子或數字圖像的擇取,具有更寬闊的視野和更大的格局,它涉及到全球政治和經濟、身體與視覺,以及不同意識形態間的激烈碰撞。
上海舉辦“電子媒體”繪畫展
上海舉辦“電子媒體”繪畫展
上海舉辦“電子媒體”繪畫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