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當代藝術十年回顧展將于10月11日到16日在陜西西安市紡織城西安么藝術中心舉辦。
我們把1999年到2008年十年間的西安當代藝術實踐和理論的成果定義為文化遺產,這樣的視角放在古都西安的上下文中尤其顯得意味深長。這十年間,在中國東部當代藝術不斷脫離中國本土語境,進入西方當代藝術邏輯的同時,西安的當代藝術一直在內與外之間尋求平衡,保持跟全球和本地資源的雙重對話,被全球和本地兩個平臺磨合、滋養,也艱難地磨合、滋養了這兩個平臺。從陵墓到高新區、從研究院到幼兒園、從街頭到學院、從倫敦到陜北、從互聯網到城中村……西安當代藝術這十年的實踐,幾乎涵蓋了我們可以想象到的所有領域。
回顧的范圍鎖定在1999-2008年這10年間,是因為比起之前在西安發生的當代藝術線索,只有這一條線索是至今仍然保持旺盛活力、持續參與西安城市活態文化建設的力量。尤其是考慮到07年紡織城藝術區的崛起這個事實,我們可以看到這條線索全面參與了國有企業的轉制、城市創意產業的建設、城市更新與復興、當代藝術生態的建設、培育媒體和教育機體對當代藝術的消化能力等方方面面。
展覽設計了主題展、建造單元、紡織城、國際駐地、分水嶺、文獻空間、村鎮集市、搬家公司八個單元。
主題展試圖從清理文化壞帳和建立優質知產兩個角度來重建藝術家和環境的關系。她的雄心是為重新出發大膽繪制地圖。她不求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而是希望收獲更多人的質疑和討論。她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退出機制來勇敢地實現觀點的新陳代謝。
建造單元聚焦在“復古”主題。“復古”是西安過去10年建筑和規劃的主流。復古和文化遺產的關系,“復古”和游客(西安是重要的旅游城市)的關系,以及衍生出來的消費與生產、東方主義與現代化的關系在一個仿古物日益增加的西安被呈現的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作為一個充滿復雜性的實驗室,紡織城藝術區有意和無意地介入了城市肌體更新、國有資產的重構、藝術生態的重組、“內”與“外”的再造、公眾意識的重塑、藝術教育版塊的變形等等領域。我們在呈現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時候,更加希望觀眾可以關注她們跟紡織城發生的錯綜復雜的各個層次的關系。
國際駐地計劃旨在西安和全球之間建立創造力直通車,雖然困難重重,但是這些困難讓她獲得了更多意外的營養。她走了很多彎路,但是這些彎路讓她跟更多元素產生不期而遇。她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順便達成了“實驗性”。
分水嶺呈現著不同狀態的區別,同時又暗藏著狀態轉化的趨勢。在這里可以看到對歷史的首鼠兩端,又能體驗對現實的左顧右盼。既抱有瞻前顧后的躊躇,又偷懷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僥幸。分水嶺的心態是墻頭草兩邊倒,是愛恨交織;是腳踏兩只船,同時也是分道揚鑣;分水嶺是對終點的渴望,也是對起點的失望。希望與失望同在之地。
文獻空間希望建立一個刷新機制,不斷更新其中的數據。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去建立一個看起來不合時宜的創造力文獻庫,只是為了為后來者鋪墊可以利用的土壤和肥料。
村鎮集市的任務是把藝術家的創造力裝載在普通觀眾的便攜物中,無論是心理的還是物理形態的層次都是如此。我們在不犧牲專業立場的前提下,把跟公眾的溝通任務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展覽里的搬家公司作為對城市現成品的一次引用,強調了自我否定的勇氣、拋磚引玉的苦心。她最期待的成果是激發新的創造沖動、恢復失落的批評精神。
展覽從三個角度來設計展示現場的結構。
第一個角度是“劇場”。過去10年,西安當代藝術實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半成品、方案和能量,如何呈現能量和思考,實際上轉化為如何在視覺上再現心理空間的課題。觀眾將會看到我們采用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的“平面圖”跟“劇場”模式的混合模型來呈現這些珍貴的心理世界。
第二個角度是“地宮”。我們把這十年定義為新的文化遺產,那么我們也希望觀眾可以使用他們已經習慣了的常規文化遺產的參觀模式來介入這個新遺產。“地宮”也是這個展覽的一個的線索:也許它更多地會出現在觀眾的在理解這10年過程中的“探究”與“疑惑”,“好奇”與“刺激”的微妙情緒中。
第三個角度是“打撈”。考慮到這次展覽在么藝術中心發生,更考慮到展覽和藝術中心的“古都”背景,我們借用“華天龍”打撈船對“南海一號”的打撈過程來暗示“當代藝術”與“文化遺產”的關系,藝術區與歷史名城的關系。
參展藝術家有白夜、陳曉春、程乾寧、達人海、董健、董鈞、杜峻岷、高蕾、高溶、郭濤、高一博、韓英華、何軍、賀丹、賀軍、何立強、胡小玉、胡武功、惠如波、賈明、焦野、靳勒、李黎、李江、李軍虎、李肖夫、李哲、廖宗蓉、林鑫、柳娟、劉克成、劉沛、馬克·埃瑞爾·沃勒、麻愛周、馬清運、苗鵬、閔韜、祁逸、秦贊軍、屈炳昊、石珩伯、蘇丹彧、蘇濤、蘇中秋、孫蠻、陶加祥、田波、王基宇、王健、王檬檬、溫雅、維佳、武小川、席紅哲、楊鋒、姚子、袁峰輝、岳路平、岳鈺、張舒野、張賢良、張曉明、鐘國昌、周漁、周仲銘、董文通、李明、王智煒、陳瑩、汪洋、閆博洋、王璐、白雪榕、楊萌、郝永剛、周宇、賈勇、顏文鋒、胡雅琴、曹鵬、鄭雁華、龔文杰、柳娟、張永昌、孫蠻、王明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