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什么也不是
如今的當代藝術雖然拍賣火熱、價格飆升,但今年的798藝術節卻顯出了少有的純樸和草根。而這也正是本屆798藝術節的宗旨——藝術不是什么。在最近幾年,藝術被大眾普遍認為是出名的鋪路石,是人民幣的印刷機,比天天漲停的牛股還牛。當代藝術在體制、金錢、傳媒等諸多力量和權力關系中運行,也讓人對關于藝術本質的宏大敘事產生懷疑。
在今年的798藝術節上,令人欣慰的情景出現了:人們來到798藝術區,隨意地欣賞著自己喜歡的作品,沒有天價作品,沒有惡搞創意,沒有刻意的噱頭。798變成了菜市場,人們挑選自己喜愛的東西駐足觀看,氣氛一片祥和。而“藝術是什么”的問題也變得有些多余了……
在這個大市場里,45位藝術家帶來了不同實驗色彩的作品。一個如石雕樣的男子站在三層樓高處,被幾條拴在地面上的細白線纏著,觀眾不小心就觸動了白線,白衣男子也像木偶一樣隨之擺動起來,文鵬的行為藝術作品《玩具鼠》被大批觀眾包圍著,看來對快樂的追求才是這些人喜歡藝術的根本。雖然有人在作品前發出“這也是藝術嗎?”的疑問,但看著樂在其中的人們就可以得到確認——這就是藝術,藝術本該如此。
今年第一次參加798藝術節的安曉彤,之前一直在巴黎生活,為了這次藝術節她特意帶著自己的作品《何時,何處》趕了回來。作品著重表現當今時代人與網絡的特有聯系。網絡全新的溝通方式和交流的概念正在替代傳統意義上的各種溝通和交流的手段。這些隨時可供消費的免費影像,被置入這些新媒體來流通、共享、轉發和“貼上標簽”。安曉彤使這些人變得不朽,展出他們,而他們的身份也從迷失在互聯網上可資利用的影像汪洋中的無名氏成為名人,而在我們這個明星體制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名人。
什么學術、門派,其實在普通人眼里只不過是柜臺上的一件商品,只有喜歡和不喜歡。喜歡了拿來把玩,不喜歡便棄之一旁。人們的想法變簡單了,藝術也就變簡單了,而這也使年輕的藝術家們產生了更多的創意靈感。
雖然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同時舉行尤倫斯基金會收藏展中包括了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曉剛、劉曉東、毛焰這樣天價藝術家的作品。但像安曉彤這樣更貼近普遍人生活的作品似乎更受觀眾的喜愛。
“開幕式那天人特別多,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我2001年去巴黎之前這里還是獨立的工作室,現在這里更開放、更多元。現在的觀眾也比以前更寬容,好奇心很重,我看到很多觀眾與作品合影,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話,用自己的行為與作品對話。”安曉彤的話說得很到位。
而UCCA館長杰羅姆·桑斯先生也認為:“支持年輕藝術家并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天分和作品的平臺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重要使命之一。”
王林是頻頻出現在各種學術活動中的大學教授兼策展人,他并不介意自己策劃的展覽如今被放在798這樣一直商業氛圍濃重的藝術區中。他甚至表示,自己很喜歡這種展覽氛圍,因為這里有足夠人氣,游客喜歡,這就足夠了。他希望讓所有人看到,在那些藝術商品之外還有這樣原創的藝術品。
798是搞藝術的人們扎推聚首的地方,如今更是藝術市場的前沿陣地。但想想人們需要這些嗎?就像在商場里挑商品一樣,沒有人會去管這件衣服是誰做的,重要的是做得好不好。喜歡藝術的人最希望看到的是好作品、有趣的作品,而并非是哪位大腕創作的讓人看不懂的東西。
可以看到,如今的798藝術節植根于全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園區,越來越希望彰顯自己的個性。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勇利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多樣性正是該園區最大的特色。
其實,無論中國如何超速發展,無論是社會還是年輕一代,在這個張揚的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開放社會的特征和多元文化的氣象。而人們這種最根本的愿望被逐漸走向的798藝術區很好地呈現了出來。而恰逢假日的798藝術節也成為了藝術愛好者獵奇、尋寶的最佳場所。
“798”回歸草根
798在北京乃至全國藝術圈兒中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集聚效應無處可比。今年的藝術節除了設計了主題展外,“Loft戶外雕塑展”由臺灣著名藝評家陸蓉之和崔黎共同擔任策展人,以798藝術區戶外空間為理由展開雕塑與公共空間關系的探討,從798藝術區的入口開始,以公共空間的大型雕塑或裝置,盡可能地調動參觀者對藝術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藝術節期間在798有超過50件大型戶外雕塑遍布園區的各個角落。其中31件作品是策展人在798藝術中心內的畫廊發現,或是畫廊推薦的作品。剩下的十幾件作品將集中在“包豪斯創意廣場”“798創意廣場”等地集中展出。雕塑的材質也是多種多樣,石、鋼、銅、鐵、木、玻璃鋼,甚至漢白玉等,用策展人陸蓉之的話來形容,“只要你可以想到的材料,都會在這些雕塑中體現。”在被問到以什么作為參展作品的標準時,策展人陸蓉之說:“雖然是工作人員一起探討的,但是我們的最根本標準就是‘能吸引人眼球’。”
今年藝術節上的藝術家們似乎統一調轉了方向,誓將藝術從高價神壇上拉下來,回歸樸素,還給觀眾。
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推出的“20世紀90年代中國獨立電影回顧展”和“自我的開閉——當代大學生影像作品展”,藝術區內的近百家畫廊業同期也有不同風格的作品呈現出來。而此屆藝術節中的互動單元就是影像單元,除了有10部反映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發展進程的獨立影片輪番放映,還有部分大學生的影像作品。崔黎介紹:“這幾天每天都會有一部電影在尤倫斯藝術中心播放,電影放映結束后還有導演與觀眾的小型見面會。所有電影共播放兩輪,所以電影結束后會有一次核心論壇。具體每天播放的影片名稱及時間也會在藝術節官網上預告。”
其實與現在的798相比,人們還是更懷念當年那個邋遢、個色的創作者天堂。而在近幾年,隨著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嚴重拜金傾向所致,798藝術區更多的是被看成一個由老工業企業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的成功案例,并逐漸成為了商業藝術的聚集地。但在這之外,中國當代藝術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的概念逐漸被人淡忘。
經過多年發展,798到底剩下了多少藝術?這在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是一個問號。“畫廊的林立,巨鱷尤倫斯的駐扎,藝術家的搬遷”這就是798目前真實的寫照。可以說如今的798目前根本沒有什么“藝術創作”,有的只是“跟風的創作”“復制的創作”“畫廊的炒作”“自我的復制”,而目的卻是共同的:保持目前經濟的繁榮,保持自我贏利的最大化。來到798,人們想到的總是高價藝術品,甚至成為了像潘家園古玩市場一樣可以淘到升值潛力巨大的藝術品的場所。而關注藝術本身的人少了,這也導致真正喜歡藝術的人對這里的興趣越來越小。
而798藝術區此次對藝術的回歸,喚起了人們對藝術的向往。其實拋開名利,藝術什么也不是,人們對美的向往才是藝術產生和發展的根源。
798藝術節截止日期:10月18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