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來陶吧,品茶玩泥巴,這是“沽茶會”新增的體驗項目;休閑,消遣,交際,獻禮,做一次“陶”的旅行,尋求精神的共享空間,讓心靈得到詩意的棲息。
“沽茶會”變陣寫字樓里開淘吧
在昆明市中心商務區南屏街,“沽茶會”設立了一個會所式陶藝DIY場館,取名“都來陶吧”。
位于信托大廈5樓的“都來陶吧”,不僅提供陶藝DIY體驗,還展賣陶藝精品,組織“陶藝發燒友”專題活動,提供陶藝禮品定制服務。
“沽茶會”是一個普洱茶投資收藏者俱樂部。開辦“都來陶吧”,主要是在為會員會友提供品茶沽茶體驗服務的基礎上,提供一種“手工”體驗服務。
近年來,普洱茶市場跌宕起伏,茶文化異彩紛呈。一年多來,普洱茶市場出現“凝凍”,“沽茶會”則堅信“投資收藏者將重建消費新秩序”這一判斷,穩健發展。今年以來,立足服務于收藏投資者,“沽茶會”推出的“醒茶器”異軍突起。
“沽茶會”用滇黑陶、滇淺浮雕彩繪陶、滇紫陶等陶技陶藝制作的“醒茶器”系列產品,和普洱茶同根于云南,“云南味”十足,已成為“裝點生活”的各種器皿,已成為“普洱茶的黃金搭檔”,置于寒室不覺其奢,布于華堂不覺其陋。和普洱茶搭配成禮品,已經實現了“茶禮,感動遠方來客”的目的,產品遠銷北京、大連、上海、深圳、香港等地。
除此之外,陶制香薰爐、米缸也開始上市,尤其“詩意的米缸來自彩云之南”的訴求反響強烈,彩繪陶制小飾品也相對成熟,而像“陸豐恐龍”這樣的專題創作更是獨樹一幟。
“沽茶會”變陣,意在應對普洱茶市場的變化,從狹義的茶文化向廣義的“茶馬文化”拓展。“茶馬古道”文化特色于云南,不僅僅是普洱茶,更多的是具有“現代化”標志的商業文明的歷史印記。在這條古老的商道沿線,到處散落著被叫做“陶藝”的明珠,黑陶白陶,紫陶灰陶,重彩陶繪,玲瑯滿目,延綿不斷,傳承至今。
陶這種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散發著古老藝術的靈性。和品茶相得益彰,玩陶,能感受悠悠歲月留下的文化印記,獲得藝術的感受,情趣的滿足,個性的表達,這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質。
寫字樓里開淘吧,而不是設在鄉野或公園,那是總結了這種服務過去的發展經驗。作為一種文化體驗服務,我們希望和“寫字樓文化”文化嫁接,服務于工作在機關或寫字樓一族,表現出其“圈子”特色,而非“小手工業”的品性。
以消遣娛樂的新姿態,陶吧歸來
“我睡著了,夢見生活就是享受快樂。
我醒來了,卻感到生活是服務他人。
我投身于這種生活,才發現服務他人就是享受快樂!”
這是泰戈爾這位印度著名詩人、哲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著名詩句。“沽茶會”創辦“都來淘吧”正是基于這樣的意境:服務他人,快樂自己。
也正是認識到人人都夢想“快樂生活”,“以消遣娛樂的姿態,陶吧歸來!”成為這一項目的基本定位。這也是區別于曾流行一時的“陶藝館”之處。
在分工明確的現代生活中,大多數人們從事著單調乏味的快節奏工作。日復一日地奔波之外,人們需要用各種消遣方式調劑緊張的神經,但沒有內涵的單純消遣并不能使內心真正充盈起來。玩陶,無疑會有益身心。
然而,在“由欲望的街道和心靈的迷宮組成”的城市,這些年來已經幾乎沒有“陶藝館”的棲身之地。淘吧流行,那已是在本世紀初的事了。那時,業內有了這樣的假設,如果有機會的話,窮人也會欣賞藝術。那時的淘吧,被作為“陶藝館”認知,也就是學習陶藝,接受藝術熏陶的地方。可未曾想,很快大眾對藝術的判斷已變得非常現實,娛樂與消遣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其它城市幾乎同步,昆明“陶藝館”的大旗沒飄多久已紛紛易幟。
今天,我們明白了一個事實,與傳統藝術給人以仰望的價值不同,現代藝術要貼近生活;更何況藝術和藝術創作今天也要在自由主義、消費主義的集體化下表達。我們不可再販賣幻想,誰會再相信以一個小學生的態度來學陶也能成一個藝術家了。
以消遣娛樂的姿態,淘吧歸來!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從激進變革走向消極懷舊,其實,這里散發人本主義的智慧。回歸生活,回歸人性,讓泰戈爾的睿智指引我們走出一條發展之路吧。
“手工秀”童趣回歸玩泥樂翻天
捏個小烏龜,或用模子壓出只恐龍。最不濟也可造只煙灰缸吧。當然了,如果是“發燒友”,那一定是要做只“梅瓶”什么的,或者來個“個性茶壺”。反正,想什么就做什么吧。
用隨心所欲用來描述在“都來淘吧”的感受,是我們希望達到的。手中把泥,什么也不用想,就是玩泥,由著心情胡弄著,童趣回歸,玩泥樂翻天。
現代陶藝已形成鮮明的兩個流派,一個以工業文明為依托,由流水線大批量生產;一個繼續沿用古老的手工作坊制法,強調制作主體的自我意識。我們玩的是后者。
人的泥性與陶土的可塑性遭遇,產生了陶器。以陶土為材料,卻不拘泥于傳統陶藝的規范,并不需要具有明確指向,是一種極好的張揚個性與自我的“手工”。現代陶藝,初為器用,后為精神。
手工制陶,講究的是創造者的“主體性”。這包括其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質。好的創造者深諳泥性,善于將個人的情感傾注于泥性中,通過或粗獷、或奔放、或精細入微、或豐富多彩的紋路勾抹、凹凸面拍捏、形體塑造,與觀賞者進行心靈上的神交。哪怕是創造者當時心緒上的一點小波瀾,泥性亦能給出有形的體現。
玩陶,已是古老文明在新時空中的一種延續。
脫下正裝來做一次“陶”的旅行
“我清空了自己,準備把心靈安放。
為此,我逃離工作,到遠方旅行。
可是,旅行歸來,我焦躁的心也回來了。”
詩人的這種感受,正是都市人的同感。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即使還對放飛心靈有無限憧憬,只要正裝在身,自己也就在下意識中有了工作的感覺,即使不在工作的時間。
穿正裝的男士通常都很有上進心,女士則是嫵媚中顯出干練。于是人們努力使自己著正裝出現在社交圈。通常,除了旅行,我們感受到的緊張和放松,最具標志的就成了正裝和睡袍。
來到“都來陶吧”,來做一次“陶”的旅行,工作一下子不那么重要了。玩的是陶,弄的是泥,獲得的是一種輕松的交際。也就是在一種集體的消遣中,讓煩躁的,不安的,掛念的都在遠離而去。
脫下正裝,來做一次“陶”的旅行。讓我們從“正裝崇拜”中暫時解放出來。面對一個不需要英雄的高度競爭的現實環境,作為人最需要強化的是對于人的價值歸屬的認定。
脫下正裝,來做一次“陶”的旅行。從衛生潔具到餐飲用具,工業文明為我們的居家生活中貢獻了大量廉價的瓷制、玻璃制、塑料制器具,讓我們從這些精致冰冷且沒有個性的器皿中走開,去追逐充滿泥土氣息的陶器。
脫下正裝,來做一次“陶”的旅行。作為一種體驗性極強的制作,材質可單一可復合,技藝可拙樸可精湛,形態可簡約可繁雜,圖案可具象可抽象,我們需要的是個人情趣、品位修養的表達。
扶老攜幼玩陶,輕松有趣闔家歡
“都來陶吧”,不僅是“發燒友”的情趣園,也是一個“親子樂園”。到了周末,領著老人,帶著孩子,都來玩陶吧!
“和老者共樂,與幼者共嬉”,這里將把玩“陶”延伸到情意濃濃的“親子”價值上。
親子活動是指父母與子女間或祖父母與孫子女間的游戲行為,它是以孩子為主體,成人為主導,家庭為單位而進行的。親子活動是兒童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兒童成長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現代健康理念已將健康的概念拓寬到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而親子活動寓教于樂,寓知識于游戲中,同時開發老人和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動手能力、反應力、創造力,使他們能生活在詩意的環境里!
家長們都想讓孩子成龍成鳳,為人子女也都希望和老人晚年幸福。愿意付出的是多數,但行為得當的卻是少數,科學的“親子消費”還很奢侈。
我們知道,感情的升華有賴于心的交流。親子之情雖是與生俱來,但由于生活節奏加快,我們對老人的心理關懷少了,就是對子女的關心也不再象往日般廣泛,與孩子共同游戲的時間更是難找。
其實,兒童也好,老人也好,和賴以生存的親人共同游戲和消遣,是最好的心靈安撫。如果僅僅是物質上的豐富,卻存在心靈滿足上的貧乏,談何“幸福指數”。
制陶過程,兒童體驗到了創新的喜悅,老人孤寂的心也在其中獲得撫慰。分工協作,克服困難,為同一目標尋找解決方法,分享共同的成就,此時早把心理上的“代溝”填平。雖然玩陶在精神層面的價值,會因年齡、經歷、修養、情趣等不同表現出巨大差異,而對“手工”的感受,尤其是對自己參與或獨自完成的作品,則老少皆會“情有獨鐘”。
更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有這樣一種心理,希望自己是親人視線的焦點。父母鼓勵的目光是他們不斷進取的動力,也往往能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老人也有這樣的“童心”。
更何況,家人一起來玩陶,不僅健全了家庭內的關系,也搭建了和社會交往的平臺,有助于老人和孩子融入社會。
都來玩陶吧,這里的親子活動輕松有趣,闔家歡樂。
“沽茶會”變陣寫字樓里開淘吧
在昆明市中心商務區南屏街,“沽茶會”設立了一個會所式陶藝DIY場館,取名“都來陶吧”。
位于信托大廈5樓的“都來陶吧”,不僅提供陶藝DIY體驗,還展賣陶藝精品,組織“陶藝發燒友”專題活動,提供陶藝禮品定制服務。
“沽茶會”是一個普洱茶投資收藏者俱樂部。開辦“都來陶吧”,主要是在為會員會友提供品茶沽茶體驗服務的基礎上,提供一種“手工”體驗服務。
近年來,普洱茶市場跌宕起伏,茶文化異彩紛呈。一年多來,普洱茶市場出現“凝凍”,“沽茶會”則堅信“投資收藏者將重建消費新秩序”這一判斷,穩健發展。今年以來,立足服務于收藏投資者,“沽茶會”推出的“醒茶器”異軍突起。
“沽茶會”用滇黑陶、滇淺浮雕彩繪陶、滇紫陶等陶技陶藝制作的“醒茶器”系列產品,和普洱茶同根于云南,“云南味”十足,已成為“裝點生活”的各種器皿,已成為“普洱茶的黃金搭檔”,置于寒室不覺其奢,布于華堂不覺其陋。和普洱茶搭配成禮品,已經實現了“茶禮,感動遠方來客”的目的,產品遠銷北京、大連、上海、深圳、香港等地。
除此之外,陶制香薰爐、米缸也開始上市,尤其“詩意的米缸來自彩云之南”的訴求反響強烈,彩繪陶制小飾品也相對成熟,而像“陸豐恐龍”這樣的專題創作更是獨樹一幟。
“沽茶會”變陣,意在應對普洱茶市場的變化,從狹義的茶文化向廣義的“茶馬文化”拓展。“茶馬古道”文化特色于云南,不僅僅是普洱茶,更多的是具有“現代化”標志的商業文明的歷史印記。在這條古老的商道沿線,到處散落著被叫做“陶藝”的明珠,黑陶白陶,紫陶灰陶,重彩陶繪,玲瑯滿目,延綿不斷,傳承至今。
陶這種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散發著古老藝術的靈性。和品茶相得益彰,玩陶,能感受悠悠歲月留下的文化印記,獲得藝術的感受,情趣的滿足,個性的表達,這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質。
寫字樓里開淘吧,而不是設在鄉野或公園,那是總結了這種服務過去的發展經驗。作為一種文化體驗服務,我們希望和“寫字樓文化”文化嫁接,服務于工作在機關或寫字樓一族,表現出其“圈子”特色,而非“小手工業”的品性。
以消遣娛樂的新姿態,陶吧歸來
“我睡著了,夢見生活就是享受快樂。
我醒來了,卻感到生活是服務他人。
我投身于這種生活,才發現服務他人就是享受快樂!”
這是泰戈爾這位印度著名詩人、哲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著名詩句。“沽茶會”創辦“都來淘吧”正是基于這樣的意境:服務他人,快樂自己。
也正是認識到人人都夢想“快樂生活”,“以消遣娛樂的姿態,陶吧歸來!”成為這一項目的基本定位。這也是區別于曾流行一時的“陶藝館”之處。
在分工明確的現代生活中,大多數人們從事著單調乏味的快節奏工作。日復一日地奔波之外,人們需要用各種消遣方式調劑緊張的神經,但沒有內涵的單純消遣并不能使內心真正充盈起來。玩陶,無疑會有益身心。
然而,在“由欲望的街道和心靈的迷宮組成”的城市,這些年來已經幾乎沒有“陶藝館”的棲身之地。淘吧流行,那已是在本世紀初的事了。那時,業內有了這樣的假設,如果有機會的話,窮人也會欣賞藝術。那時的淘吧,被作為“陶藝館”認知,也就是學習陶藝,接受藝術熏陶的地方。可未曾想,很快大眾對藝術的判斷已變得非常現實,娛樂與消遣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其它城市幾乎同步,昆明“陶藝館”的大旗沒飄多久已紛紛易幟。
今天,我們明白了一個事實,與傳統藝術給人以仰望的價值不同,現代藝術要貼近生活;更何況藝術和藝術創作今天也要在自由主義、消費主義的集體化下表達。我們不可再販賣幻想,誰會再相信以一個小學生的態度來學陶也能成一個藝術家了。
以消遣娛樂的姿態,淘吧歸來!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從激進變革走向消極懷舊,其實,這里散發人本主義的智慧。回歸生活,回歸人性,讓泰戈爾的睿智指引我們走出一條發展之路吧。
“手工秀”童趣回歸玩泥樂翻天
捏個小烏龜,或用模子壓出只恐龍。最不濟也可造只煙灰缸吧。當然了,如果是“發燒友”,那一定是要做只“梅瓶”什么的,或者來個“個性茶壺”。反正,想什么就做什么吧。
用隨心所欲用來描述在“都來淘吧”的感受,是我們希望達到的。手中把泥,什么也不用想,就是玩泥,由著心情胡弄著,童趣回歸,玩泥樂翻天。
現代陶藝已形成鮮明的兩個流派,一個以工業文明為依托,由流水線大批量生產;一個繼續沿用古老的手工作坊制法,強調制作主體的自我意識。我們玩的是后者。
人的泥性與陶土的可塑性遭遇,產生了陶器。以陶土為材料,卻不拘泥于傳統陶藝的規范,并不需要具有明確指向,是一種極好的張揚個性與自我的“手工”。現代陶藝,初為器用,后為精神。
手工制陶,講究的是創造者的“主體性”。這包括其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質。好的創造者深諳泥性,善于將個人的情感傾注于泥性中,通過或粗獷、或奔放、或精細入微、或豐富多彩的紋路勾抹、凹凸面拍捏、形體塑造,與觀賞者進行心靈上的神交。哪怕是創造者當時心緒上的一點小波瀾,泥性亦能給出有形的體現。
玩陶,已是古老文明在新時空中的一種延續。
脫下正裝來做一次“陶”的旅行
“我清空了自己,準備把心靈安放。
為此,我逃離工作,到遠方旅行。
可是,旅行歸來,我焦躁的心也回來了。”
詩人的這種感受,正是都市人的同感。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即使還對放飛心靈有無限憧憬,只要正裝在身,自己也就在下意識中有了工作的感覺,即使不在工作的時間。
穿正裝的男士通常都很有上進心,女士則是嫵媚中顯出干練。于是人們努力使自己著正裝出現在社交圈。通常,除了旅行,我們感受到的緊張和放松,最具標志的就成了正裝和睡袍。
來到“都來陶吧”,來做一次“陶”的旅行,工作一下子不那么重要了。玩的是陶,弄的是泥,獲得的是一種輕松的交際。也就是在一種集體的消遣中,讓煩躁的,不安的,掛念的都在遠離而去。
脫下正裝,來做一次“陶”的旅行。讓我們從“正裝崇拜”中暫時解放出來。面對一個不需要英雄的高度競爭的現實環境,作為人最需要強化的是對于人的價值歸屬的認定。
脫下正裝,來做一次“陶”的旅行。從衛生潔具到餐飲用具,工業文明為我們的居家生活中貢獻了大量廉價的瓷制、玻璃制、塑料制器具,讓我們從這些精致冰冷且沒有個性的器皿中走開,去追逐充滿泥土氣息的陶器。
脫下正裝,來做一次“陶”的旅行。作為一種體驗性極強的制作,材質可單一可復合,技藝可拙樸可精湛,形態可簡約可繁雜,圖案可具象可抽象,我們需要的是個人情趣、品位修養的表達。
扶老攜幼玩陶,輕松有趣闔家歡
“都來陶吧”,不僅是“發燒友”的情趣園,也是一個“親子樂園”。到了周末,領著老人,帶著孩子,都來玩陶吧!
“和老者共樂,與幼者共嬉”,這里將把玩“陶”延伸到情意濃濃的“親子”價值上。
親子活動是指父母與子女間或祖父母與孫子女間的游戲行為,它是以孩子為主體,成人為主導,家庭為單位而進行的。親子活動是兒童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兒童成長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現代健康理念已將健康的概念拓寬到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而親子活動寓教于樂,寓知識于游戲中,同時開發老人和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動手能力、反應力、創造力,使他們能生活在詩意的環境里!
家長們都想讓孩子成龍成鳳,為人子女也都希望和老人晚年幸福。愿意付出的是多數,但行為得當的卻是少數,科學的“親子消費”還很奢侈。
我們知道,感情的升華有賴于心的交流。親子之情雖是與生俱來,但由于生活節奏加快,我們對老人的心理關懷少了,就是對子女的關心也不再象往日般廣泛,與孩子共同游戲的時間更是難找。
其實,兒童也好,老人也好,和賴以生存的親人共同游戲和消遣,是最好的心靈安撫。如果僅僅是物質上的豐富,卻存在心靈滿足上的貧乏,談何“幸福指數”。
制陶過程,兒童體驗到了創新的喜悅,老人孤寂的心也在其中獲得撫慰。分工協作,克服困難,為同一目標尋找解決方法,分享共同的成就,此時早把心理上的“代溝”填平。雖然玩陶在精神層面的價值,會因年齡、經歷、修養、情趣等不同表現出巨大差異,而對“手工”的感受,尤其是對自己參與或獨自完成的作品,則老少皆會“情有獨鐘”。
更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有這樣一種心理,希望自己是親人視線的焦點。父母鼓勵的目光是他們不斷進取的動力,也往往能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老人也有這樣的“童心”。
更何況,家人一起來玩陶,不僅健全了家庭內的關系,也搭建了和社會交往的平臺,有助于老人和孩子融入社會。
都來玩陶吧,這里的親子活動輕松有趣,闔家歡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