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集團當代
藝術收藏展“移動的地平線——瑞銀集團藝術珍藏:1960年代至今”于近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揭開了帷幕。
本次藝術展是繼瑞銀集團成功地于今年6月和7月在上海舉辦“為了明天的記憶”藝術收藏展之后移師北京的又一更大規模的展覽,為首都觀眾呈現了一個主題完全不同且作品涉及面更廣的視覺盛宴。此次命名為“移動的地平線——瑞銀集團藝術珍藏:1960年代至今”的當代藝術收藏展是中國美術館和瑞銀集團的首度合作,也是第一次舉辦國際企業的收藏展。
中國美術館作為中國國家級藝術殿堂是本次展覽的合作伙伴,舉辦此次展覽,表示國家美術機構對于具有實力的企業美術收藏的倡導和支持。“我們很高興和瑞銀集團共同合作為大眾呈現本次藝術展。”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先生表示,“瑞銀集團當代藝術收藏展給中國觀眾提供了感受世界當代藝術多樣性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通過介紹瑞銀藝術收藏的方式與經驗,在中國形成對企業藝術收藏這個話題的探討與交流。”范館長相信基于中國美術館同瑞銀集團對藝術的共同熱愛,本次藝術展連同雙方合作舉辦“企業藝術收藏”論壇一定會在北京獲得巨大的成功。
瑞銀集團是世界上主要的國際性藝術品收藏贊助機構之一。瑞銀集團的藝術品收藏活動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年。這些藝術藏品體現了文化上的和藝術品收藏方面的變遷,從本土走向世界,從多數藝術家局限在自己的故土、由紐約城引領整個藝術市場的舊時代,到藝術家四處游歷、多個藝術中心并舉的新時代。此次瑞銀集團當代藝術收藏展展出大約150件作品,揭示了這些變化歷程。
“移動的地平線——瑞銀集團藝術珍藏:1960年代至今”將于2008年9月29日至11月4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將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加以體現,其中包括版畫、素描、油畫、攝影以及視頻藝術等。瑞銀集團的藝術品收藏囊括了20世紀50年代至今世界各地藝術家的杰作,從中國到墨西哥,從柏林到孟買。
藝術展以“波譜藝術”藝術家賈斯培爾·瓊斯,羅伊·里奇特斯坦,羅伯特·勞申伯格,安迪·沃霍爾及愛德華·魯沙創作的版畫和素描拉開序幕,隨后亮相的是展現了“極少主義”藝術家埃斯沃茲·凱利和弗蘭克·絲特拉的繪畫和版畫。
70年代是一個被相對肅靜的美學概念帶領的時代,在展覽中可以欣賞到威亞o塞爾敏的繪畫作品,以及與其截然不同的阿里基羅o埃波艾提的作品。還有曾經在多個肖像系列中使用網格和符號的藝術家查克o克洛斯的作品。
此后的80年代,表現力極強的寫實主義繪畫蓬勃發展。與70年代注重功能和瞬間感受的作品不同,80年代的畫作經常包含一些反映藝術家生活的隱喻。在意大利,山德羅o基亞,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恩佐o庫奇和米莫o帕拉迪諾都打著“泛先鋒派”的旗號;在德國,新表現派藝術家喬治·巴塞利茨對年輕的雕塑家史蒂芬·鮑肯霍恩以及艾瑞克o費謝爾,蘇珊o羅森伯格,大衛o薩里和朱利安o施納貝爾等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在美國受到廣泛贊譽;英國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伊德自40年代以來就堅持寫實主義繪畫創作,但直到以“回歸繪畫本身”著稱的80年代才引起國際關注。他是本次展出中繪畫和素描作品的代表人物。
進入90年代,攝影成為了重要的藝術媒介,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托馬斯·魯夫,皮特·弗施利/大衛·魏斯,坎迪德·霍夫和貝特·斯圖利等藝術家均采用攝影來記錄現實世界的客觀反映。90年代還是前衛“英國青年藝術(YBA)”興起的十年,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英國一群天賦過人的年輕藝術家,如達明安·霍斯特,特雷西·埃敏,加里·休姆,以及他們的導師邁克爾·克雷戈馬丁。
展覽的最后一部分包括:美國藝術家蘇珊·海勒和中國藝術家徐震的大型攝影作品;中國藝術家邱黯雄和曹斐、臺北藝術家陳界仁、泰國藝術家拿溫·拉萬差庫、阿爾巴尼亞藝術家安德里亞o帕奇和哥倫比亞藝術家奧斯卡o姆紐佐的視頻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藝術家親身經歷的、影響整個世界的一些政治話題、快速工業化帶來的問題、移民、過去的痛苦回憶、對美好未來的展望等。
瑞銀集團中國區主席李一先生指出:“瑞銀集團的藝術品收藏展反映了瑞銀集團作為當今世界最大規模金融機構之一,不但關心業務的發展,而且關注民生回饋社會。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我們的藝術藏品能夠呈現在北京觀眾的面前。經過今年在東京及近期在上海成功展出的經驗,我堅信,移動的地平線將使中國觀眾在了解我們瑞銀集團的同時享受一場獨特的藝術盛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