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中國藝術市場》評選出年度“五大非凡拍賣行”,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赫然在目,與香港佳士德、臺灣羅芙奧等資深拍賣行平分秋色。作為近年來在中國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業績赫赫的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的“掌門人”的陸鏡清,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進入藝術品收藏與鑒賞業,幾乎與這一期的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同時起步,見證了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的成長。
隨著原本產生于西方的畫廊、藝術博覽會、拍賣公司等一系列藝術經營形式進入中國內地,中國內地的藝術品市場已不自覺地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然而,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才剛剛開了個頭,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潛藏著怎樣的投資機會呢?筆者就此采訪了參加本次華人收藏家大會的陸鏡清先生。
采訪者:自九十年代初期開始,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的經營主體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原有的古玩店、畫鋪、攤點等藝術品經營主體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成為新主體的是拍賣公司、畫廊、藝術博覽會等經營形式,這些新主體經營形式無一不是舶來品。單就經營形式而言,中國藝術市場已實現與國際接軌。到目前為止,您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已達到什么程度呢?
陸鏡清(以下簡稱陸):“中國藝術市場的國際化程度”應該說是一個很大也很復雜的問題,涉及到兩種文化和兩種機制。中國現階段藝術品市場的興起應該以拍賣行業初具規模時算起,也就是1993年前后吧,這一時期,拍賣行業已發展成為中國藝術市場最重要的主體,其成熟度、繁榮程度和受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其它的藝術經營形式,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力也已有目共睹。這一時期藝術品交易從私下行為轉為公開行為,并受到法律的保護。1997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頒布,拍賣行業步入新的階段,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法制規范方面也上了一個臺階。
采訪者:是否可以說,拍賣行業的國際化程度代表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程度?
陸:可以這樣認為。拍賣公司目前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上最活躍,最具發展潛力,也發展最快的經營形式,也是目前中國藝術市場上國際化意識最強的群體。不僅是因為本土拍賣公司的數量激增,而且如佳士得、蘇富比、德國納高等國際老牌拍賣公司都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中國內地市場,這無形中促使著整個拍賣行業更快向國際化發展。
采訪者:聽說前一陣您去日本、臺灣地區等地征集拍品,北京也有幾家拍賣公司曾從歐美等地征集拍品,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在拍品的征集方面也已經國際化了?
陸:從拍賣活動的參與者來看,從送拍者到競拍者都已國際化。西泠印社拍賣公司許多精品都是從日本等東南亞國家征集來的,而拍賣會上許多買家也是專程從國外趕來參與競買的。還有一些買家已開始去境外參與國際性拍賣會,購買自己喜歡的藝術品,這些都會使拍賣公司的視野以及對精品的價值標準更為國際化。
在拍品種類上,如古瓷尤其是明清瓷器、中國當代油畫、當代雕塑等藝術品類已成為國際拍賣市場的熱門拍品。但這只是藝術品門類中很少的一部分,中國有許多有價值的藝術品尚游離于國際市場之外,如中國古代書畫、古籍善本、成扇、篆刻、文房四寶等還不為國際市場所接受。而國際拍賣公司比較強勢的珠寶、鐘表、名人手稿等拍賣品類也沒有進入內地市場。中國藝術市場的國際化進程雖已起步,但仍然很初級、很表面化,離真正的國際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采訪者:您認為這個差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陸:首先在市場的規模上。國外發達國家的藝術市場年成交額在2000億美元以上,而我們目前的年成交額僅為200億人民幣,一個能夠被壟斷的市場是不正常的。這其中隱藏著一個重大的不合理現象,即使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其價值還遠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拍賣行業在國外是典型的奢侈品行業,藝術品價格的高昂是理所當然的。而在我們目前的藝術品市場上,一個中等收入者就能買得起一件大師的作品,這恰恰是市場不成熟的表現。其次,作為這個市場最重要的經營主體的拍賣公司、畫廊等經營機構在經營理念、管理水平、從業人員素質、守信度等方面都還很不到位。在經營理念上,一些經營機構的出發點不在于文化傳播,而在于純粹的商業利益。一切從利益的角度出發,使得90%的藝術品經營公司業績不好。在管理上,尤其是服務方面,諸如對投資者的信息建立及管理、溝通及交流等方面還做得很少。在從業人員,包括經營管理者的素質方面,還與國際化相距甚遠。在藝術品的經營種類上,也不夠全面。尤其是拍賣公司拍品種類還很狹窄,大多集中在中國書畫、當代中國油畫、古玩等,而國外優秀的拍賣公司拍賣種類非常豐富,對拍品的發掘和市場的開拓總是不遺余力。國內藝術市場與國際市場還有一個重大差距就在于價值觀念。價值觀是超越經濟層面影響藝術市場的關鍵因素。
采訪者:您提到的價值觀問題,具體是指什么呢?
陸:價值觀,首先是對藝術品價值的尊重,進而是對藝術品的維護及奉獻。價值觀的差異,不僅讓國內外藝術經營機構之間產生巨大差距,而且使國內外藝術品購買群體的結構、層次也完全不同。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中,藝術品的購買者往往是從收藏和欣賞的動機出發,藝術品消費基本上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行為。而現階段國內藝術市場,則充斥著投資與投機行為,藝術品消費大多是物質層面的行為。其實,在中國傳統藝術品市場上,以藝術品收藏為出發點的價值觀是普遍而又根深蒂固的,為了藝術而癡迷不悔的文人也屢見不鮮。
采訪者:除了價值觀問題,您認為還有哪些因素影響著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呢?
陸:影響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因素、文化因素、法律規范、人才因素等等。十年前,國內一件拍品的價格達到百萬元就是很引人注目的事了,而十年后的今天,一件拍品上千萬也不足為奇,這就是經濟因素使然。與經濟相對應的是文化,一個國家對文化藝術的重視程度是影響藝術市場發展水平的重要影響。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藝術市場在法律法規上已日益健全,但在操作規范上仍然存在不完善之處。比如,國外的藝術品經營有擔保機制,而我們目前沒有這方面的強制性規定,這使得藝術品投資的風險高于國外成熟市場。我認為,在各種影響因素中,最大障礙還是人才素質及相應的培訓機制。國外藝術品行業中,藝術經紀人是文化素養及藝術鑒賞能力非常高的人,有些著名的經紀人甚至可以影響藝術家的生涯及藝術品價格走勢,是非常受人尊重的群體。而在國內,第一代藝術經紀人還沒有真正產生,卓越的藝術經紀人非常少。傳統的古玩店、畫鋪中的從業人員不具備藝術專業素養,藝術院校培養出來的新生代又缺乏實際的鑒賞能力。由于專業院校中尚沒有對應的學科,在自身內部又缺乏科學的、具有國際水準的業務培訓體系和機制,使拍賣行業的人才緊缺更為突出。拍賣公司要做的事情很多。
采訪者:您認為拍賣行業在中國藝術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中承擔著怎樣的角色?
陸:拍賣行業是現階段國內藝術品市場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拍賣行業的健康與否對中國藝術市場的未來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中國藝術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中,藝術品拍賣公司承擔著三方面的角色,一是作為文化藝術的傳播者和推動者,把好的藝術品介紹給買家,不僅是國內買家,還有國外的買家。拍賣公司不僅是將拍品推向世界,更是將文化推向世界。在這方面,拍賣公司需要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和專業眼光,不僅要挖掘拍品的藝術價值,還要挖掘拍品的史料價值以及傳承經歷,讓買家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到拍品的價值。我們于今年春拍前在日本藝術期刊《墨》雜志上首次作拍品的推介,就是綜合了拍品的藝術價值及文史資料,將中國的文化推介給日本的藏家。而對國內的買家來說,拍賣公司更應該是健康的藝術價值觀的引導者。二是藝術知識的授業者,將藝術品按類別更細化地介紹給買家。與此同時,拍賣公司自身也必須不斷挖掘新的藝術品門類。三是藝術投資專家,以超前的藝術審美眼光,敏銳的市場分析頭腦,發掘具有升值潛力的藝術作品,讓買家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還能體會到財富增值的快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