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秋拍專場,不僅65%的成交率遠低于今年春拍,總成交額也從2321.0525萬美元下滑為865.12萬美元;國內藝術市場同樣不容樂觀,在2008夏季藝術品寧波專場拍賣會上,書畫作品成交價多為1萬元~3萬元,唐寅、潘天壽等名家作品也不過24萬元~30萬元,整體價格比2006年的高峰時期回落近50%。
在藝術市場走入低谷的背景下,北京中博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另辟蹊徑,推出當代書畫按揭服務,顯得尤為引人注目。
按揭能否嫁接藝術
對于大多數人,有按揭買房、買車的,卻很少聽說過藝術品也可以按揭。今年6月底,北京中博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別出心裁,繼去年聯合金融擔保機構,對作品的真實性提供擔保之后,又推出了當代書畫金融按揭服務。
據中博國際介紹,這項服務只針對成交價10萬元以上的作品,并為買家提供按揭服務,預付50%,還貸期限為一年。但是,買家在付清按揭前,所購買的書畫拍品須暫時由拍賣公司保管。此外,如果買家在拍品抵押期遇到二次交易,拍賣公司將無償為買家提供拍賣紀錄、照片等資料,以協助買家完成二次交易。
“這項服務主要是作為一種投資進行運作的,既然房子、汽車可以按揭,那么藝術品當然也可以放到銀行的配套服務里面去。”北京中博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捷并不諱言其初衷,“采取這樣一種拍賣模式,主要是想借助金融的力量,來推動藝術品投資的普及。當然,對于這種新生事物,大多數人還處于一種了解、觀望的階段,實際參與的人并不是很多。”
究其原因,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董事、藝術鑒賞家胡西林認為:“與直接物質消費的商品不同,藝術品投資本身是一個‘雅玩’的過程,收藏投資的主體通常是兼有文化修養、鑒賞能力、經濟實力三種能力的人,假如只有藝術鑒賞力而沒有足夠的資金,他就不在這個圈子里了。因為房子是生活必須品,但藝術不是,沒有必要拿生活的錢買藝術品。”
不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非沒有。據中博國際相關人士介紹,在今年6月底的拍賣會上,山東一位姓張的先生,便以33萬元的價格競購得何家英的《少女肖像》。在支付了50%的首付款后,張先生與中博國際簽訂按揭合同,由公司向委托方支付剩余的50%款項,張先生即擁有了這幅拍品的所有權。當被問及張先生的身份,中博國際表示不便透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