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交狀況來看,與春季相比實有太大落差。在春季香港蘇富比的“當代中國藝術Ⅰ”專場,主推在拍賣市場較為成熟的現代油畫大師之作,作品上拍量雖不多,僅為57件,但成交率達到81%,總成交額為9550.109萬元。與之相比,秋季的作品上拍量增多至春季的近2倍之多,但在成交數量上卻并不及春季的46件,在總的成交金額上更是僅占春季的三分之一。從作品均價來看,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中“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的平均作品價格為78.6692萬元,未過百萬元,而春季的數字則達207.611萬元,是秋季的近3倍。在成交高價上,秋拍的情況也遠遠不及春季,在春季拍賣中,有2件作品突破千萬元大關,最高價為郭柏川的《北京故宮》創下的2584.7125萬元所得,而百萬元以上的拍品則有18件,占整場拍賣的32%之多。
相反,在秋季拍賣中,不僅最高成交價僅為國際藝術大師趙無極的《二000年八月七日》(2000年作)創出的371.36萬元,且在這一專場中成交價格超過百萬元的作品也僅有7件。而一些如林風眠、龐薰琹等早期油畫家,以及寫實畫家羅中立、陳逸飛等市場一貫走好的藝術家作品卻只處于幾十萬元的成交價位區間,這與上拍作品的質量有相當大的關系。而有更多估價頗高的作品則遭遇了流拍的命運,如陳澄波的《貓鼻頭(濤聲)》(1939年作)估價1800萬-2500萬港元、廖繼春的《觀音山》(1961年作)估價為180萬-250萬港元、陳逸飛的《高原藏人》(1999年作)等等。可見老油畫在香港蘇富比的秋季拍賣中表現出了異常的市場趨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