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8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海內外華人收藏家、藝術家濟濟一堂,共話收藏。
本次大會的主題為“收藏——感知文明 怡養情致”。這一主題凸現收藏文化特點,體現社會性、私人性、包容性、針對性,旨在倡導健康的收藏理念,提升收藏者的文化修養。
盛世收藏、文人雅集是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特點。來自北美、西歐、東南亞、中國港澳臺等地區的海外華人收藏家與祖國內地收藏家們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收藏——感知文明怡養情致”這一主題。出席大會的以全球華人文化、藝術、收藏、投資、媒體等領域的高端人士為主體,共600多人到會交流收藏心得、分享收藏成果。本次大會主題論壇和專題論壇還邀請海內外知名學者、收藏家、鑒賞家近30人發表主旨演講。
舉辦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目的是為海內外華人收藏家提供交流的平臺,推動收藏文化研究和中華文化傳播。大會組委會積極組織原創論文的寫作和交流,采訪編輯了三本大會文獻,分別為《收藏文化研究》《收藏理論研究》《大會采訪錄》,總字數約90萬字。本版內容均摘自三本大會文獻。
名家話收藏
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最近對國內外有聲望有影響的收藏家、藝術家及藝術機構負責人進行了系列訪談。受訪者結合自己的收藏經歷,從各個角度暢談了自己對收藏的認識和收藏知識,是難得的“收藏經”,對廣大收藏者尤其是初涉此道者頗多啟迪。
●王世襄(北京 收藏家、中央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收藏不單靠眼力、靠自己愛好,錢財對收藏也十分重要,我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說明我根本不具備收藏家的條件。長物可能很珍貴,也可能只是一把破笤帚,我的長物多接近后者。這些長物,有的或許有研究價值,有的或許有欣賞價值,但未必有經濟價值。所以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是收藏家。
我沒有收藏書畫,沒有收藏瓷器,沒有收藏玉器,更沒有收藏青銅器,因經濟所迫,對這些都不敢問津。只是用幾元或十元的價格,掇拾于攤肆,訪尋于舊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我過去只買些人舍我取的長物,通過它們來了解傳統制作工藝;辨正文物之名稱;或是坐對琴案,隨手撫弄以賞其妙音;偶出把玩借得片刻清娛。在浩劫中目睹輦載而去,當時我能坦然處之,未嘗有動于中。由此頓悟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有所會心,使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這是我多年來堅守自珍,孜孜以求的。
●陳佩秋(上海 書畫家、鑒定家)
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于文玩的鑒定很有幫助,比如瓷器的鑒定,就可以使用科學儀器,來確定它大致的年份,而書畫的問題比瓷器要復雜。現在你到市場看,有如此多的畫家,有如此多的作品,還有大量的偽作問題。偽作不是現在才有,古已有之。米芾就說,李成的畫看到300件但只有2件是真的,吳道子的畫就沒有看到1件真的。對于書畫鑒定,我們還是要有嚴謹的學術態度。現在學院里畢業的學生,寫文章可以,但一看到真實的東西就不行,雖然有款式、圖章等參照,但這個不是鑒定的主要依據。鑒定書畫真偽的焦點是用筆。每一個畫家都有幾件“標準”的作品,你就要看其中的用筆,比如畫山水,你要仔細看他畫的樹、房子、山的形體結構,樹上葉子的點法,都有他的特點,就像人的書法,如宋四家的字都各有各的特點。
●黃君實(香港特區 鑒賞家)
一個成熟的收藏家應該具備什么要素或者條件呢?第一要有錢。張大千說,錢是雅根。沒有根,人就雅不起來。老話講,有眼、有膽、有錢,三者具備,當收藏家就有條件了。光有眼力、有錢,沒有膽,不敢買也不行。但最重要的仍是喜歡,不喜歡,占有了它,也無法體會它的韻致。收藏的興趣在于賞玩,賞玩之余,不懂就問,如此古畫研究就有了生氣。古時,收藏多是小圈子里,三五知己,互相把玩的。而今,很多有錢人,自己并不喜歡,只是附庸風雅,家里掛上齊白石、傅抱石的畫,以顯擺身份。后來買油畫,也多有顯擺的意味在。而古畫真是用來“藏”的,像古董、瓷器一樣,多有研究價值。古畫的門類很多,不能亂買,要專攻其一。譬如收明朝人的作品,可先買明四家,或明末清初的四王吳惲、再買清中期的揚州八怪等,慢慢積累,一下子全買就亂了。惟有古書畫有這般趣味,新畫就是收一百張齊白石,也不值得我艷羨。畢竟近代畫易懂,哪怕你沒有功底,只多聽聽看看就可以了。但收藏古書畫,一定要讀大量的參考書,求教收藏界前輩,才能品其韻致。
●任道斌(浙江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對于初涉收藏的人來說,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不要盲從;第二,涉及面要專、要小,不要泛泛,最好專攻一門。收藏陶器,就收陶器;收藏瓷器,就收瓷器。真正懂收藏的人,甚至會專選朝代,或者專收某種器物、器型,總之要從一而專。這樣有利于深入挖掘知識內涵,容易發現好東西,也容易提升自己的文化水準。
●錢道明(上海 收藏家錢鏡塘之孫、西泠拍賣公司顧問)
我祖父曾說:成為收藏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財力、眼力、精力。我還要加上一條:魄力。沒有錢財你沒法買東西;沒有眼力就會經常買到假貨;精力,作收藏需要投入巨大的心思和時間去鉆研;還有就是魄力,比如說現在一件東西賣家開價300萬,有人敢買,有人不敢,就看你的魄力。那個時候的四馬路,每天都會有人拿東西過來給祖父看,上海有許多收藏家,這些人為什么都來找我祖父,就是因為他的魄力和大氣,不像有些收藏家是100件里挑10件,祖父說他們都知道我喜歡的風格和水準,所以他們送來的東西我全拿。
收藏家的創意性勞動
目前,國際上把知識產權特點鮮明的個性化勞動歸納到一個新的概念創意產業之中。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英國人,歸入其中的有十三個專業,其中包括美術品和古董。根據這一歸納,美術品和古董的生產、交易和收藏,形成了一個創意產業。我是贊同這一說法的。以往我們一提藝術,首先想到的藝術家以及最早的制作者,看到了他們的作用,而忽略了在藝術收藏的產業鏈中,收藏家的勞動也很重要,也帶有創意性。提出這一觀點,當然不是否定藝術家和工藝美術師的作用,恰恰相反,他們的作用是主導性的、根本的和不可動搖的。但是藝術收藏具有反作用,它會影響藝術的創作和走向,也會影響一個時代的審美風氣,還會對社會產生持久的積極作用。只有這樣去思考,我們才會感到收藏家同樣了不起,否則他就成了一個一般的消費者,而不是一個發現者、創意者和高級腦力勞動者了。藝術品以及古董,是藝術家和工藝美術師的創造,它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它其中蘊含的豐富的信息含量,它的風格、特點、好壞、優劣、高下、真偽,它內在的審美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不像一般的商品一目了然,用一份工業的產品說明書就可以解說清楚。古人說“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就是講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復雜關系。近來有些書提到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成功,很多地方得益于齊如山這個人,他對梅蘭芳的發現、提升和包裝,起了很大的作用。對同一藝術家、同一類藝術品,人們見仁見智,看法差異性很大。藝術品的欣賞,以往評論家很重要,而在今天收藏家更顯重要,他們收什么不收什么,以什么價格在購藏,是用金錢對藝術品的投票和選擇,在業界的影響力很大。 祝君波
海派收藏的四大趨勢
隨著上海民間收藏熱的不斷升溫,人們對收藏的認識也發生重大改變,收藏的含義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收藏,收藏不僅是一種雅好,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投資和理財的手段。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收藏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每當人們得知你從事某項收藏活動,人們會覺得你很有品位;每當你藏有珍品時,人們又會覺得你很有身價。收藏已經成了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活中沒有收藏活動,人生將會變得無味、無趣。步入21世紀以后,我國的經濟繼續呈現出騰飛的態勢,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藏意識也大大提高,參與各類收藏的人與日俱增,未來民間收藏有望呈現以下四大趨勢:
一是注重專題收藏 從收藏品種看,有郵品、錢幣、磁卡、字畫、瓷器、玉器、銅器、寶石、奇石、名人印章、文房四寶、明清家具、創刊號報紙、門券、煙標、火花、圖書、名酒、像章、藏書票、唱片、根雕、請柬、牙雕等,真可謂五花八門、包羅萬象。據收藏家陳寶定統計,目前收藏品種多達700多種。于是收藏者紛紛轉向專題收藏。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上海涌現出幾十家私家收藏館和博物館已經表明專題收藏已越來越深入人心,未來專題收藏將成為大趨勢,并呈現八仙過海、各具特色的局面。
二是注重珍品的收藏 一個收藏者要想提高收藏品位和收藏檔次,收藏珍品必不可少,大凡有名的收藏家,總有一些經得起時間和市場考驗的珍品,如吳湖帆的唐高宗臨虞永興《千字文》、唐懷素草書《千字文》、南宋楊皇后《櫻桃黃鵬圖》、宋高宗趙構《千字文》、宋劉松年《商山四皓圖》、元趙子昂《楊妃簪花圖》和《枯木竹石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殘卷等;潘達于的大克鼎和大盂鼎等。從近幾年的情況看,隨著人們經濟實力的增長和藝術品鑒賞水平的提高,許多藏家已不滿足于一般藝術品的收藏,開始在市場上尋覓珍品。好在藝術品拍賣已經崛起,它時常為收藏家提供難得一見的珍品。
三是注重藏品的流通 過去,輿論導向輕視藏品的經濟價值,同時沒有可供流通的交易市場,因此人們從事收藏一般只注重藏品的文化內涵。現在,藝術品、收藏品作為商品開始進入市場。為此,各地先后建立了一批收藏品交易市場,促進了收藏品的交流,同時人們的收藏開始注重經濟價值,特別是一些精明的收藏者開始以收藏品養收藏品,原因是一個收藏者如果只進不出,再多的錢都不夠花,即使你是實力雄厚的企業家也無一例外。未來將有更多的收藏者加入到收藏品的流通行列。
四是注重藏品的研究 一個收藏家如果光收藏不研究自己的藏品,還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收藏家。古往今來,很多收藏者之所以能成為收藏家,就是對自己藏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有一定的研究。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收藏者意識到研究藏品的重要性,未來我國收藏活動中重收藏、輕研究的局面有望逐步改變。
感知文明 怡養情致
感知文明 怡養情致
感知文明 怡養情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