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北京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認為,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四次大的收藏熱潮,分別是北宋晚期、明代晚期、清朝和民國時期,由文人階層、權貴和政要帶動起來的,現在則進入了第五次收藏高峰。這一次的收藏熱規模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其特點是具有“廣泛性”和“民間性”。
祝君波說,1993年,朵云軒籌辦中國第一場拍賣會時,交易量僅一兩千萬元,而2007年全國統計有219億元的拍賣成交,這個數字還不包括私人成交。
拍賣業近幾年來的興起,更讓中國維持了幾千年的“私下轉讓”的收藏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從而讓華人收藏邁向了一個新的全球化時代。
“世界各地曾多次掀起中國古董收藏熱,最早是從歐美地區開始,20世紀90年代臺灣收藏市場也開始波濤洶涌,而21世紀大陸地區投身收藏,無疑將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對藝術品市場形成相當大的影響力”。臺灣清玩雅集發起人、臺灣最大文物商店寒舍的總經理徐政夫說。
徐政夫認為,相比之下,大陸的藝術收藏市場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資金充足,購買力非常驚人。
不過,海內外收藏家們也紛紛呼吁,當下華人收藏,尤其是大陸收藏界存在過于急功近利的現象,影響了收藏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馬未都指出,國人收藏的一個當務之急是從“投資收藏”轉向“文化消費”,因為收藏的目的不是為了聚財,而是為了教育,提高我們的文明程度。
祝君波呼吁收藏家尤其是新入門的收藏者,要對收藏的文化含量增加認識,對藝術品除了占有更要學會欣賞、了解、研究。
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9日落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