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秋拍專場,不僅65%的成交率遠低于今年春拍,總成交額也從2321.0525萬美元下滑為865.12萬美元;國內藝術市場同樣不容樂觀,在2008夏季藝術品寧波專場拍賣會上,書畫作品成交價多為1萬元~3萬元,唐寅、潘天壽等名家作品也不過24萬元~30萬元,整體價格比2006年的高峰時期回落近50%。
在藝術市場走入低谷的背景下,北京中博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另辟蹊徑,推出當代書畫按揭服務,顯得尤為引人注目。
按揭能否嫁接藝術
對于大多數人,有按揭買房、買車的,卻很少聽說過藝術品也可以按揭。今年6月底,北京中博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別出心裁,繼去年聯合金融擔保機構,對作品的真實性提供擔保之后,又推出了當代書畫金融按揭服務。
據中博國際介紹,這項服務只針對成交價10萬元以上的作品,并為買家提供按揭服務,預付50%,還貸期限為一年。但是,買家在付清按揭前,所購買的書畫拍品須暫時由拍賣公司保管。此外,如果買家在拍品抵押期遇到二次交易,拍賣公司將無償為買家提供拍賣紀錄、照片等資料,以協助買家完成二次交易。
“這項服務主要是作為一種投資進行運作的,既然房子、汽車可以按揭,那么藝術品當然也可以放到銀行的配套服務里面去。”北京中博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捷并不諱言其初衷,“采取這樣一種拍賣模式,主要是想借助金融的力量,來推動藝術品投資的普及。當然,對于這種新生事物,大多數人還處于一種了解、觀望的階段,實際參與的人并不是很多。”
究其原因,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董事、藝術鑒賞家胡西林認為:“與直接物質消費的商品不同,藝術品投資本身是一個‘雅玩’的過程,收藏投資的主體通常是兼有文化修養、鑒賞能力、經濟實力三種能力的人,假如只有藝術鑒賞力而沒有足夠的資金,他就不在這個圈子里了。因為房子是生活必須品,但藝術不是,沒有必要拿生活的錢買藝術品。”
不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非沒有。據中博國際相關人士介紹,在今年6月底的拍賣會上,山東一位姓張的先生,便以33萬元的價格競購得何家英的《少女肖像》。在支付了50%的首付款后,張先生與中博國際簽訂按揭合同,由公司向委托方支付剩余的50%款項,張先生即擁有了這幅拍品的所有權。當被問及張先生的身份,中博國際表示不便透露。
按揭模式能走多遠
事實上,拍賣按揭并非中博國際首創,早在三年前,北京中邦國際拍賣公司就曾高調推出過按揭買古董的服務。
當時,中邦國際邀請北京中貸擔保有限公司為拍品進行風險擔保,稱如果藏品碰上戰爭以及拍賣市場崩盤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藏品價值大幅度縮水,公司將按原價對藏品進行回收,對于價值2000萬元以上的拍品,還提供包括來自渣打銀行等外資銀行的貸款,貸款額不少于50%。
然而,這項服務除了在推出時引起一些爭議,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原因很簡單:藝術品和古董存在贗品問題,銀行方面不會就此承擔風險,因此競拍者想到銀行融資,必須提供價值兩倍于貸款額的抵押物。有些競拍者沒有這么多抵押物,就得找擔保公司做擔保,這樣,擔保公司就承擔了風險。為了降低風險,擔保公司還得需要貸款人提供反擔保。
楊捷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中博國際此次推出按揭服務,是在歐洲經過調研后才開始試行的,需要按揭的買家,只需交納相當于貸款額2.5%的費用,即可獲得擔保。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中博國際還在價格評估、產品認證、保管等環節出具了一定的標準。”據了解,在歐洲,也有投資公司協助運作藝術品拍賣,但他們的保管要相對專業得多,購得拍品后,很多買家并不直接取走,而是委托銀行、拍賣公司放在庫房里進行保管。
“之所以選擇當代書畫作為切入點,主要是考慮近現代、古代藝術品的認證在法律上尚有缺憾,因此只能從當代藝術開始,從書畫家本身開始規范,從有據可查的作品開始規范,然后通過金融、法律、登記等手段,將一種嚴謹的認證體系規范起來。”楊捷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談到這種認證體系的推行,楊捷認為,目前在中國大陸還存在很多客觀條件的制約:一是公司實力的制約,二是公信力的制約,三是宣傳推廣的制約。
中國拍賣協會會長王鳳海表示了與此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收藏本身就是一種量力而行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借貸購買藝術品違反了這個根本原則。
“現在的藝術市場,投資大于收藏,但不管市場有多大,藝術投資都是一種小眾行為,這種性質決定了其不可能按大眾化的模式進行操作。股市以及華爾街金融危機,對藝術市場肯定會有影響,但影響有多大,則是對拍賣公司口碑、信譽、業績的一次考量,不是操作模式創新所能左右的。”胡西林告訴《投資者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