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英國的布列斯托爾,父親是修汽車的,母親是天主教徒。12歲時父母離異,他因兩次行竊進了警察局,他熱愛朋克并酗酒吸毒,他的學校曾多次勒令他退學。18歲后申請讀大學屢次被拒,他開始在建筑工地里做工,兩年后又在太平間做兼職。他叛逆、不可理喻、無可救藥。他叫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一個天才或者是瘋子。
你可能不知道他22歲時就是倫敦Freeze展覽會的主要召集人,你也可能不知道他30歲時就獲得了英國當代藝術最高獎項特納獎。我確定你一定知道他作品的價值,但我不清楚你是否數得清楚后面的零。
赫斯特,人們對他的了解更多的來源于他的作品驚人的成交價。近期各大報紙頭條如同爆出雷曼公司的倒閉和AIG的危機一樣,鋪天蓋地地爆出9月15、16日倫敦蘇富比赫斯特專場——“美-在我腦海里”的成交額4000萬英鎊,某種意義上超過了畢加索。環球時報為此登出一首詩,叫牛市:
買吧,你們這些對藝術一竅不通的人,
一個所謂的男藝術家,
當經濟市場燃燒和崩潰的時候,
瘋狂的競拍者揮灑著鈔票;
搶奪罐里腌制的鯊魚。
一只豬貴過幾個銀行,
一頭鍍金的小牛,緊急時,可以用來資助一下美林公司;
在福爾馬林里浸泡著的不朽的生物,
象征華爾街永久的毀滅.
我們的政客會說,
藝術應該學習用自己的方式支付,
而目前市場為我們上了什么樣的課呢?
就在市場壓力讓我們貧窮的時候,
財富注入了一頭牛,
這條為收藏家殘殺的小牛,
也許,像華爾街一樣,赫斯特是個騙子,
但是他至少知道藝術的一面,
能讓財富流失的人快樂,
和節省苦痛的人力成本.
雷曼公司破產了,華爾街有余震, 美林被收購,AIG在苦苦等待支援,全球股市下跌,而財富自愿地聚焦在了這樣一個藝術家身上,原因是什么呢?
當問起畫家,你想當梵高還是畢加索,他會怎樣回答呢?一個是生前經歷磨難、貧困潦倒,死后名垂千古、作品價值連城的人;另一個是生前就享受著作品帶來的財富,死后同樣記入藝術史的偉人。答案不言而喻。而赫斯特呢,他是畢加索同樣也是梵高。
他像畢加索一樣擁有財富
畢加索懂得把他的作品變成財富,赫斯特也一樣。通過拍賣那些魚、牛、豬,還有處
理餐館倒閉后清倉的剩余雜物,據赫斯特的經紀人說,他的身價有一個億,差不多等同一個蘇富比公司的價值。負責赫斯特作品拍賣的 Frank Dunphy 說他是藝術世界里最大的贏家。赫斯特的財富被投資于英國房產,而他擁有的房產數目連自己也數不清。英國房價的增值讓人驚嘆,而赫斯特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財富大鱷排行榜。
他像梵高一樣發展出自己的個性并融入藝術。
梵高有著苦難的一生,他發瘋,割耳朵,而他的作品像他一樣不被人理解。這可能是一個藝術大師要具備的生活,如此才迸發出他的向日葵中對生命的深刻理解、他特有的用色對觀賞者視覺的震撼。赫斯特還不能和梵高相媲美,但他同樣把對生活的思考融入藝術。他不是一個對事物麻木的人,相反他的靈感來自于成長經歷的每個細節。而且他試圖以各種形式突破自己。
很多人認為它在太平間的經歷使他將探索生命、疾病與死亡的關系作為其繪畫與雕塑創作的主旨。極少主義和波普藝術的融合與滲透成為他裝置藝術的風格,他的作品常給人以冰冷的感覺。赫斯特作品中最知名的是他的畫,藥物櫥柜和玻璃缸系列的裝置。之中,畫主要有兩種風格,一種是與醫藥化學相關的色彩點組合,點繪畫,另一種是由離心力引發的旋轉圖樣繪畫。他新近創作的兩個系列:“出生”和“活體檢查”都與醫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說:“在醫院里,我們既被‘新生’包圍,同時也被‘衰退’環繞,這里是狂喜與痛苦交織的地方”。
他的個性使他叛逆,不尋常理,不僅表現在對另類朋克的熱愛,對各種事物的嘗試包括毒品,還顯露在他的言論里。他曾直指著一手栽培他,迷信金錢操控藝術的大老板薩奇說自己不是他的猴子。評論911事件時他說:“恩,這個撞得相當有創意,像不錯的藝術手段。”他永遠引起軒然大波,永久是矛盾的焦點。一方面,爭議不停地圍繞著他;另一方面,爭議的存在說明他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的存在。
他像達芬奇一樣把科學融入藝術
達芬奇把人體解剖學和宗教學融入了藝術,同樣赫斯特一直探索醫學、生物學和藝術之間的聯系。我們常常見到他往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醫學的元素,比如藥品、藥櫥和藥片等;他的繪畫中的點元素也和醫學緊密相關。
赫斯特對于生物生命的有限性十分感興趣。他將動物的尸體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作品尤為著名,他表現的是生命的短暫以及危險的存在和物質美的非永久性。作品的名稱取自1995年英國著名流行樂隊——模糊樂隊的一首歌“男孩和女孩”,畫布上的色彩突出的是生理吸引的復雜性。
同時,他對于生物有機體的有限性也十分感興趣。他的標志性作品就是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生者對死者無動于衷》, 一條用甲醛保存在玻璃柜里面的18英尺長的虎鯊。在“活體檢查”系列中,赫斯特借助了從科學圖片庫中找到的資料,包括30種癌癥和其他絕癥的活體組織病理圖像,運用碎玻璃、刀刃和狀似鮮血的涂料將活體組織的圖像重新在畫布上闡釋,乍看之下頗有抽象繪畫的意味,且依舊秉承著典型的赫斯特式風格——一種令人不安卻又誘惑十足的魅力。
除此之外,赫斯特還是一個懂得回饋社會的公益人士。他的蝴蝶系列每幅價值幾百萬英鎊的作品都送給了不同的工藝機構,有的送給兒童收容所,有的送給國際救援組織。他還致力于培養音樂人,支持贊助Joe Strummer基金和青年兒童的教育,以及比爾美林達基金會。
赫斯特為什么能逆市而動?
因為他獨具的藝術個性?因為他對科學的探索并以自己的獨特方式的展示?或者他對生活,生命的獨特理解?作品能實現貨幣價值,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市場規律,把握好了供求關系,他了解他的市場需要什么,就是他的買家需要什么,怎樣運作。他還創出了他獨有的,突破性的運作方式--直接跳過一級市場.追求利潤最大化。
先看看他的買家群體吧,也就是拍賣前出席他私人酒會的大腕們。他們不是貴族爵士,因為那些人熱愛古董。他們多是新貴,時尚浪尖上的人物。各大名牌對他們已經沒有吸引力的人群,他們尋求不是有錢就能換來的東西。如俄羅斯富豪Roman Abramovch, 一曲萬金的搖滾樂指揮家Kevin Spacey, 切爾西足球俱樂部老板的情人Aria Zhukova,紅得發紫的愛爾蘭搖滾明星Bono等明星,當然還有他的一貫擁護者著名收藏家,廣告業巨頭Charles Saatchi。他們要什么呢?要名譽、社會影響、感官刺激、與眾不同還是要顯貴?而赫斯特要做的就是徹底地滿足他們物質以外的一切欲望。
赫斯特跳過一級市場的畫廊機構直接把作品賣給了二級市場的拍賣行,違反了市場運作規律,而他成功了。這可能是赫斯特的風格,他從來不拘泥傳統形式,用他自己的話說, 這種交易方式很民主,像是一場自然革命,我知道很危險,但很有挑戰。如果做就做大,總是想著穩就沒意思了。我倒要看看會怎樣。這種行為激起了畫廊的反對,他跳過了他簽約的紐約Gagosian 畫廊和倫敦的白立方White Cube畫廊。可以想象畫廊為了為自己客戶買到他的作品也要尷尬地相互競爭了,這是赫斯特開的玩笑嗎?曼哈頓的經紀人Alberto Mugrabi認為,一方面這種交易方式為赫斯特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這是一次性的事,如果他很快還這么做,那就是災難了。
有人說他的交易方式與中國當代作品交易方式相同。的確,從表面上看,兩者都是直接放入拍賣行,成交結果都很高。實質上,拍賣價格出現之前的量的積累,與之后市場對價格的影響是不同的,這也就造成了實質上的區別。中國的某些藝術家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從市場交易額不到兩百萬,到成交額達到幾十億;從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變身成大腕,這種戲劇性的效果沒能持續很久。
目前世界性的經濟下滑趨勢影響到各個層面,包括藝術市場。在同樣的世界經濟背景下,赫斯特閃現了他的光芒,他作品的成交價還在大幅度攀升著,支撐他的是他廣博的人脈關系和他忠實的擁有巨額財富的支持者,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和他的藝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影響力。不管你認可不認可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至少沒有人的成功是偶然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