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特殊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的中國書法,近日正式啟動邁入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旅。昨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相關正式文本和申遺片已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義正式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具體結果將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對此,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共有包括中國書法在內的35項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世界“非遺”為傳承文化
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fā)展,目前發(fā)現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李勝洪副院長告訴記者,歷經30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書法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書法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少,但是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還存在,只是存在瀕危性,“為此極需要將其傳承和保護下來,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基于此考慮。”關鍵是外國評委能否理解
據悉,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作為書法傳承和保護的直接責任單位聯(lián)手參與了此次申報工作。李勝洪指出,從去年開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就書法申遺展開了大量的工作。今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公布,書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為了把最具中國文化代表性的書法推向全世界,此次又開展了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
“我們對此次申報很有信心,但最關鍵的是外國評委能否理解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畢竟每個國家都要寫字,為何中國書法卻是種藝術,這需要外國評委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中國“非遺”
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昆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昆曲被稱為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活化石”。昆曲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于它是我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藝術名列其中。
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目前,古琴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懂古琴的人少,又很少在公眾場合演奏,致使大眾對古琴的熟悉和重視程度很低。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2005年11月2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晉級。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qū)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維吾爾木卡姆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
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5年11月25日,晉級“非遺”。這是我國首次與外國就同一非物質遺產聯(lián)合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并通過的項目。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
中國書法等35項內容正式向聯(lián)合國申報世界非遺
中國書法等35項內容正式向聯(lián)合國申報世界非遺
中國書法等35項內容正式向聯(lián)合國申報世界非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