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勤: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回顧展望
陶勤: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回顧展望
陶勤: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回顧展望
時間:2008-10-10 17:32:17 來源:東方文化藝術網
展覽
>陶勤: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回顧展望
|
雙年展與奧運會相關聯的意義 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地位決定著其在國際交往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奧運會作為一個巨型的展示會,它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全球平臺,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主辦國。北京奧運會的召開,給了中國在國際平臺上展示自己的機會。它與“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中國融入世界”的戰略相配合,為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發展機遇。 與現代奧運會同樣有著百余年歷史的國際美術雙年展,一直被比作“藝術的奧林匹克”。在現代奧運會被越來越大比重地注入文化因素后,雙年展與奧運會的聯系也日趨緊密。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與同名雙年展,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與同名雙年展,在韓國舉辦的奧運會和世界杯足球賽與光州雙年展等,均或直接或間接地做了印證。為烘托北京奧運會這一百年盛事的人文氣氛,從2003年創辦之初起,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簡稱北京雙年展)就將推動奧林匹克精神與當代藝術的融合作為發展目標。2006年初,經與北京奧組委溝通,確定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為“色彩與奧林匹克”,旨在表現當代藝術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內在關聯。色彩所具有的豐富性寓意人類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也象征著它一經調配即可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質的繽紛景象。奧林匹克精神是一種昂揚向上的生命哲學,倡導人們實現身體、意志和心靈的整體平衡。色彩與奧林匹克這一主題,就如在美術與奧運之間架起的一道彩虹,通過這道彩虹橋,人類構建理想世界的夢想將通達更高更新的境界。 色彩渲染奧林匹克 2008年7月8日,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個月之際,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登場。作為展期貫穿北京奧運會的大型國際美術展覽,主題充分顯示了與北京奧運會的關聯性和一致性,被北京奧組委列為北京2008奧林匹克文化活動。300多名各國參展藝術家專程來華出席了隆重的開幕式。《人民日報》報道:“在北京奧運圣火即將熊熊燃起之際,堪稱‘藝術的奧林匹克’的第三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帷幕先期拉開。81個國家701位藝術家的747件參展作品,圍繞‘色彩與奧林匹克’的主題,在筆墨淋漓中、在色彩輝映中、在形象雕刻中,演奏著力與美的交響。用色彩渲染世界人民心中的奧林匹克精神,以藝術傳遞人文奧運信息。‘色彩與奧林匹克’主題展,在當代藝術與奧林匹克精神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東西方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橋梁,這也是本屆雙年展主辦者的美好愿望。” 全球第一大通訊社英國路透社稱:“色彩與奧林匹克主題展覽,其規模之大,展品之多樣化吸引了世界的矚目。”作為全球各大媒體的供應商,路透社制作了一部相關的新聞短片,該短片已被中國香港、日本、英國、意大利等電視臺所采用。擁有160多年歷史、2007年獲世界最佳媒體殊榮的英國《經濟學家》雜志也稱:“非常關注本屆雙年展,希望了解對于今年雙年展的主題與奧運會的結合,主辦者是怎么考慮的。”作為下屆奧運會的主辦國,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盛譽的英國權威媒體關注本屆奧運會主辦國的文化現象,此類報道又被其它國家所采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奧運會不僅是體育運動的盛會,也是東道主的文化博覽會。這個現象,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歷任領軍人物不斷倡導的結果。 中外藝術界反響強烈 展覽開幕以來,喜迎八方來客,中外觀眾參觀踴躍并以不同方式紛紛留言,表達著各自的觀感。福建一位講師帶領36個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專程來京參觀展覽。一位姓王的觀眾表示:“作品豐富,形式上有創新,緊跟時代主題,是本人參觀過的最好的雙年展。”一位曾經學畫的觀眾感嘆:“看完后有種強烈的要重拾畫筆的沖動。” 北京雙年展作為一個不同于世界其它各大雙年展的、強調繪畫和雕塑的當代形態的獨特展覽,歡迎每一位來參加北京雙年展的嘉賓都表達一下對展會的感受、評價和建議,以便把它打造成更具影響力的國際美術交流平臺。以下讓我們再看看國外友人的感言。 中國美協目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英文簡稱IAA)的輪值主席國協會。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管國際間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官員西奧巴爾德女士,近日從巴黎致函身為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的劉大為先生,對其來華期間受到的熱情款待表示感謝,并贊揚北京雙年展展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面貌,也為國際藝術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希望雙方今后可以加強彼此間的合作。 梵蒂岡博物館館長布拉內利先生透露:“我是一個離羅馬教皇比較近的人,現任教皇始終對中國非常關注。在本屆北京雙年展上,我看到了一些很美的藝術品,有中國的藝術,也有其他國家的藝術。我相信將會有一些中國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史中留下足跡,其中幾個可能就在本屆北京雙年展中。從外交上來說,目前梵蒂岡還沒有與中國政府正式建交,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變化,文化上的交流會先開始。” 各國藝術家熱情洋溢的感言不勝枚舉,還有一些來京或未來京的參展藝術家主動提出要捐出展品,“因為我向往中國,我對中國有很大的期待”。2008年夏天在北京的這次“色彩與奧林匹克”的歷史聚首,必將成為各國藝術家的永恒紀念。作為新中國建國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美術盛會,其意義不僅在于它的龐大規模,更在于各國藝術家能夠在奧林匹克的名義下接觸和交流。 |
|
中央領導與外國貴賓參觀展覽 7月18日晚,黨和國家領導人專場的成功舉辦將整個展覽推向高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等領導同志觀看了北京雙年展。李長春仔細參觀了每個展廳,在一件件美術作品前駐足觀看,認真聽取工作人員的講解,不時向有關人員詢問情況。在饒有興趣地欣賞完各國藝術家們專為北京奧運會創作的以運動為主題的作品,尤其是看到很多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現實主義題材和緊急創作的抗震救災題材的作品后,李長春高度評價了這個展覽。他說,這個展覽辦得好,一些獲獎作品很不錯,可以看出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長春還對舉辦這個展覽的中國文聯、北京市政府、中國美協的有關負責同志說,藝術給人以真善美的享受,真善美的標準具有普世價值,因此美術作品也要重在弘揚真善美。李長春強調,當前美術創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流派紛呈,風格多樣,但是更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創作出代表當代中國形象、體現時代風貌的精品力作,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 李長春指出,我們的展覽不僅要辦出自身的特色,還要在世界美術領域掌握中國的話語權,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努力推出更多當代優秀美術作品,不斷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許多前來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中外貴賓也慕名觀看了北京雙年展。8月12日上午,挪威王后索尼婭的專程觀展為雙年展主展館的閉幕畫上完美句號。 值得一提的是,為迎接8月4日國際奧委會120次全會在國家大劇院勝利召開,國家大劇院擬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際奧委會高層領導使用的貴賓廳進行裝修布置,提出希望借北京雙年展景泰藍作品《好山好水好地方》于8月1日至10日展陳于貴賓廳,因為該作品是表現中國文化的絕佳擺件。于是,該雕塑8月1日從中國美術館轉移到了胡錦濤主席和羅格主席蒞臨的國家大劇院貴賓廳。《好山好水好地方》包含了山石、荷花與水的夢幻景觀,為國際奧委會全會增添了一道獨特的藝術風景。 主題性創作不等同于概念化詮釋 在當下藝術界,一些藝術家不愿從事主題性創作,更愿意去進行一些題材輕松、易于個性發揮的藝術創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題性作品往往創作難度較大,受約束的因素較多。考慮到這個問題,早在2006年草擬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章程時,策委會就明確指出:參展的藝術家們在“色彩與奧林匹克”這一寬泛的主題下有廣泛的選擇題材、體裁和樣式、風格的自由。作品可以與體育競技有關,也決不局限于體育運動題材。主要要求藝術家們從奧林匹克倡導的人類和平、和諧、共同進步的精神中獲得啟發和力量,勇于創新,從當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汲取美感,創造出反映世界各國人民當下生存狀態、反映他們的渴望、期待與理想的藝術作品,以多樣化的藝術語言展現奧林匹克精神所倡導的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 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無疑會被載入史冊,而同樣已被載入史冊的作品《首屆奧委會成員》們,同樣值得我們懷念。吳為山選取《羅格》手拿微型照相機攝影的瞬間,表示他在定格歷史瞬間之際,歷史也定格了他。徐唯辛描繪了《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肖像》,這位孤膽英雄身著白色跨欄背心,雙眉微顰,目光堅定而沉著。 奧林匹克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搖籃《愛琴海》靜穆幽深,寓意著奧林匹克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深刻的內涵。《新北京系列之一、二:鳥巢、水立方》,是北京奧運會的標志性建筑,它的落成從視覺角度說明這個奧運舉辦城市已經準備好了。12件一米高的不同材質、不同造型的《中國門》向世界敞開,這是一種包容而廣博的文化態度,開放的大門等待著擁抱世界。 在國家和人民遭遇重大危難的緊要關頭,用藝術創作來記錄這段艱苦卓絕的歷程,反映時代重大主題,是中國藝術家莊嚴的歷史使命。在展覽籌備的最后階段,北京雙年展緊急特邀了幾件反映抗震救災題材的作品,以記錄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對抗突發自然災害的動人場面。 本屆雙年展并沒有因為與時政的契合而忽略一貫堅持的多樣性。北京雙年展仍然關注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多樣性表達。有中國觀眾因初次見到列支敦士登、圣馬力諾等國的作品,“為新鮮的視覺興奮不已”;而原以為中國油畫怎么也不可能達到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西方油畫之水準的美國藝術家,感慨道:“今天看了冷軍的油畫,我服了。”5個特展在配合主題的同時,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多樣性。英國特展的鮮活生動、挪威特展的清疏雋永、蒙古特展的粗獷豪邁、墨西哥特展的魔幻神秘,以及當代國際版畫藝術多元發展的態勢……歷經3屆的北京雙年展就像擁有了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盡可能多的人文景觀。 追求完美 永無止境 《女跳水員》是本屆雙年展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在清新舒展、以藍白為主色調的畫面中,一位健美、時尚、性感的女跳水運動員正在深思冥想。簡潔、優雅、明快的構圖給人以美的愉悅和對體育天地的無限遐想。正是追求完美、超越不止的精神促使不同領域的杰出人士達到各自的“終極”目標。8月9日,在北京雙年展研討會上,各國藝術家圍繞奧運精神與藝術追求等課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反映了全球視角之下,藝術與作為國家性活動——奧運的關系。 正如“更高、更快、更強”是奧林匹克的目標理想一樣,“沒有終點”的追求是藝術的理想目標。對藝術創作而言,高度和廣度是永遠的未知,所以說,競技的追求與藝術的理想是和諧統一的。身心健康、協調發展是藝術與體育的一致目標。藝術對精神的訴求也與奧運對理想的堅持有著同樣的方向。藝術應該汲取奧運的力量攀登更高的山峰。 北京雙年展被媒體譽為“當代國際繪畫雕塑的中國支點”,“以傳統架上藝術——繪畫和雕塑為主的國際大型美術交流‘巨輪’”,作為制度化的展覽,北京雙年展必須擁有永無止境的求索目標,她應該以獨特的魅力不斷體現“和諧、交流與發展”的文化主題。2008年的北京,美術與奧運同行;未來的日子里,北京雙年展需要永遠與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同行。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