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說,2008書畫春拍仍然繼2007秋拍古代書畫強勁風力而獨領風騷,前“十強”中,近、現代書畫僅齊白石的《花卉草蟲》(冊頁)以2464萬元拍出,居排行榜第七的位置,余下的都是古代作品,依次是:宋徽宗《臨唐懷素圣母帖》以1.28億元港幣成交,“清初六大家”之一惲壽平的《載鶴圖》以3996萬元成交,乾隆、董邦達的《中秋帖子詞卷》手卷成交價格高達3648.7125萬元,高出估價的4倍以上,八大山人的《鷺石圖》立軸以3300萬元的高價成交,八大山人的《瓶菊圖》以3136萬元成交,馬遠的《溪山秋爽圖》以3024萬元成交,唐寅的《層樓拔嶂圖》立軸以2240萬元的高價成交,文徵明、董其昌的書畫合璧卷《赤壁賦》以2184萬元的高價成交,石濤的《花卉冊》冊頁(十開)成交價高達1591.875萬元,超出估價的3倍以上。
春拍書畫“十強”
揭示五個注意現象
以上的10個數據揭示了五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即:
一、作者都是經過數百年歷史篩選的開宗立派、身份顯赫的名家。這與時下人為炒作的“大師”、“名家”不可同日而語。
二、九件古代作品中,唯八大山人占據了兩席,足見歷史名家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越發顯示出無窮的價值空間。
三、古代書畫雖沒有惡炒的成分,但有謬誤的著錄并未引起收藏家和投資者的警覺。贗品馬遠的《溪山秋爽圖》和文徵明、董其昌的書畫合璧卷《赤壁賦》拍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天價。由此可見,古代書畫的真偽鑒別不是靠飽滿的熱情和雄厚的財力能解決得了的。
四、近、現代書畫僅齊白石“唱”了獨角戲,使得類似2005、2006年近、現代傳統書畫風起云涌的場面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悄然冷場,進一步凸顯出“大師”輩出的當代傳統書畫作品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中國近、現代是一個動蕩的歷史時期,不少在近、現代享有盛名的書畫家或多或少都夾雜著某種政治因素和人為因素。這一點,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吳湖帆先生常在自己的畫作上自謙鈐上一枚“待五百年后論定”,或可能給我們重新認識近、現代富有盛名的書畫家及其藝術成就會有所啟迪——中國近、現代不是高產書畫大師的時代,如果梳理一下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書畫大師,可能遠比中國近、現代書畫大師要少得多,這不正常。因此,收藏或投資中國近、現代書畫家的作品要有高度的藝術修養,縝密審視其藝術成就和歷史地位。要經常請教甘于寂寞、極具藝術修養且有著嚴厲眼力的專家,勿為拍賣機構的操盤手、偽專家、藏界媒體的忽悠所左右,審慎出手才是有思想、有品位的收藏家。
從某種層面來說,今春近、現代書畫作品在拍場黯然失色,可能與以往主要是2005、2006年一窩蜂狂躁追逐、第次高價追捧,結果卻遭致2007年冷場和以天價的半價乃至1/3的價格也難以脫手甚至是血本無歸不無關系。
五、盡管藝術類和藏界媒體制造了鋪天蓋地的書畫大師,滑稽的是今春拍場卻給那些大師們放置了一條冷板凳——“十強”中未見他們的蹤影,倒是近、現代油畫和當代藝術盡顯風流。
對此,不少書畫大師和書畫家打著維護“國粹”的響亮口號,奔走呼號抱怨“傳統書畫”遭冷遇。其實,這些人可能疏忽了一個簡單的概念——傳統書畫是國粹,問題是國粹傳統書畫的概念與時下那些以傳統筆墨畫成的作品并不是一個概念。國粹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式,之所以稱之為國粹,其形式與內涵要相得益彰——簡言之,國粹是經典,是中國藝術之精粹。國粹不是一個靜止的固態概念,它需要不斷升華、不斷精進、不斷出新,同時還要經過歷史的篩選和檢驗,不是動用了文房四寶并把自己打扮成遺老遺少就是國粹了。
今秋書畫拍賣
難有逆轉態勢
有鑒于春拍給我們帶來的以上五點思考,可以推測今秋的書畫拍賣不可能有逆轉性的整體態勢改變。古代名作依舊會續寫往日的輝煌。國際大牌拍賣公司佳士得在今年秋拍計劃中力推中國古代藝術精品,據紐約及中國香港佳士得透露,在今年秋季紐約及中國香港將要舉行的拍賣中推出“戴萍英基金會珍藏”拍賣。其中“戴萍英基金會之收藏重要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就推有仇英的《采蓮圖》,估價1200萬至1500萬港元;唐寅的《松崗圖》,估價900萬至1100萬港元。
此外,同是跨國拍賣公司的蘇富比在大打“中國牌”(中國當代藝術)的同時,又順水推舟地打出了“亞洲牌”。拍賣的亮點不僅僅只限于雖坎坷不斷卻仍然高歌猛進的“中國當代藝術”,而且還最大限度的涵蓋了日本、韓國、印度,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當代藝術品。
有分析人士認為,蘇富比把當代亞洲藝術集中在香港進行拍賣,一方面是出于整合拍賣資源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則是購買當代亞洲藝術的客戶群體仍然以亞洲區的藏家為主,這才是蘇富比改變其經營當代亞洲藝術策略的決定性因素。從蘇富比網站拍賣后公布的藏家所在區域分布情況來看,2006年至2008年紐約蘇富比舉行的5次“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成交價格前10名作品的藏家分布如下:50件高價成交的作品中有44%,即22件被亞洲藏家購得;歐洲藏家和美國藏家各占18%;匿名藏家占到20%。可見亞洲藏家是紐約市場中追捧當代亞洲藝術的最大“粉絲團”。
由此可見,今秋的拍場,仍然是中國古代書畫、近、現代油畫和中國當代藝術三分天下,中國近、現代和當代傳統書畫作品依舊扮演著本不應該的配角角色,而且市場也還是僅限于內地市場,就像中國的足球,費盡了人力和財力卻“戰績”平平。
秋拍整體價格回落
不可避免
無可回避的是,全球經濟因美國次貸危機所帶來的動蕩,自會嚴重危及藝術品市場。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還處在洗牌期,不規范的運作方式不可能扭轉金融危機所形成的縮水局面,全球的資本流通量不可能會有天外來資。因而,藝術品市場也不可能像能源市場那樣能得到政府的資金注入,銀行利率的調整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貸款的發放,但這些資金大量流入藝術品市場的可能性是極其有限的。
再言之,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始終受制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盡管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穩步發展,但面臨全球的金融動蕩,且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雪災和汶川大地震,中國的整個資本市場,可以預測在今后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資本的流向會趨向能源和糧食乃至基礎建設這些涉及民生的大的板塊。
在這樣的資本格局里,以往競拍或收購的大價位的書畫作品也就難以再在市場易手獲利,將要開始的拍賣,買家也會掂量手中的資本,因而出手不會像以前那樣此起彼落頻頻出現造出天價的場面。書畫拍品的整體價格回落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又可被看做是書畫市場的一次被動洗牌,被動洗牌的結果會使中國的書畫市場進一步趨向理性,書畫作品的價格也會漸漸步入合理的價格體系。
因此,不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暴利,也不會給你帶來很大的風險的書畫市場將會到來并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