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大味
底層文化的揭示與挖掘成為一種新的時尚的時候,回顧美術史和社會發展史,給人震撼的往往是呈現底層人文的作品。庫爾貝的《采礦工人》梵高的一生,畢加索的戰爭題材,蔣采和的《流民圖》都是這一視角的經典。
就人而言,其具有復雜的DNA和多觸角的欲望。藝術本身展現的正是這種深度饑渴。底蘊修養,良工善技,出入悟界固然重要,反常規的思維,才能鑄造“新”的藝術。但無論哪種藝術終有殊途同歸的脈絡存在。
感謝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們,他們雖然走在不同的藝術道路上,造詣取向存在差異。卻都有審核的精神動力。
高惠君 龐永杰 楊大味 姚俊忠 張東紅 伊靈 華繼明 馬野 索探 陳秋池 單智 趙光臣 等藝術家的作品,可謂精彩紛呈,且頗有造詣。這些60一代的藝術人,吃盡了藝術追求的苦,也享受了藝術的福。通過作品我們會參悟道他們智略的成熟。
楊少斌,一個受人敬仰和注目的藝術家。也是使人第一次真正認識到什么是 底層文化的藝術家。從對毆,群毆,擁抱到國際政治再到縱深800米,X-后視盲區。(能做到無投機的純粹藝術的并不多)
女性藝術家 劉麗 洪帆 齡子 王紅 楊春白雪 朱曄 李磊 陳魚的作品則更多采用審美傾向來控制畫面。她們在自我意識的領域不斷的完善,她們在現實生活中承擔更多角色。所以藝術作品往往成為其意志力的考驗。
說到雕塑藝術,其實以上的很多藝術家都有雕塑作品,本次參展的雕塑藝術家有 班學儉 池益屺 花歌 林治泯 。他們的雕塑作品視角各不相同。
本次活動還有現場音樂主題《超驗100%》現場音樂人:白子 陳炯 楊陽光 大味。以及現場影像:偶影沙龍提供的實驗片《我們的視界》。
所有參觀者都是現場藝術活動的一份子,恭候您的參與。
2008.宋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