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位中法學者6日齊聚桂林雁山園澄懷書院,參加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法蘭西學院藝術院聯合主辦的“中法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高層論壇”,共同探討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正如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秘書長阿爾諾·多德里夫所言,文化絕對不是一種奢侈品,它是思想發展的重要酵母。兩國學者的對話奏響了中法兩國在有關領域合作的序曲,并通過對合作方式的共同探討使交流獲得成功。
“把握文化的多元,這是通向和睦的未來的不可忽視的夢,它和大自然的多樣性同在”
何謂“多元”“多元文化”,著名畫家范曾如此詮釋:自然提供給人類的是無窮極的美的感受,各取所需,于是多元以生。而多元從本性上講,應該是和睦相處的,相互勖勉、相互敬重、相互熱愛。真正的、有永恒價值的人類各族群的文化,都是自然生發之果,它們不是人類先驗理念設定的產物。
順乎自然,人類有這樣一個夢境,那就是大同世界。范曾說,在中國的古籍《禮記》中提到大同的前提是“講信修睦”,不僅要有君子之“信”,也要有相互之“睦”,或許人們終會迎來這太平盛世。2300年前,中國的大哲莊子說,還有“夢中之夢”。于今天而言,“夢中之夢”便是把握這文化的多元,這是通向和睦的未來的不可忽視的夢――它是那樣的美妙,它和大自然的多樣性同在。
“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或文學藝術成果,盡管有獨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現形式,而它的精神追求,一定有普遍的意義,一定與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因為它閃耀著人性和創造智慧的光輝。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文學藝術創造的形式愈獨特,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愈大,愈顯示出人類想象力與創造性的無比多樣性與豐富性。”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如是說。
“促進文化多樣性,需要各種角色和演員,他們不只用一種聲音說話,并且能夠抵抗那些瞬間的變化”
如同保護環境一樣,保護文化多樣性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這一共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通過時得到了具體體現。
“在我們這樣一個被文化標準化所威脅的世界上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就需要各種角色和演員,他們不只用一種聲音說話,并且能夠抵抗那些瞬間的變化。這些轉瞬即逝的變化,往往掛著現代性的招牌,實際上卻經常隱藏著向市場法則頂禮膜拜的心態。”阿爾諾·多德里夫說。
由是,市場規則對藝術創作的負面影響成為中外藝術家共同擔心的問題:今天的藝術市場的投機性使得藝術創作是為了滿足公眾的愿望,而這在有意無意中成為了禁錮創作者的枷鎖,這對藝術是極為不利的。
中國和法國是兩個有著特別豐富文化傳統的國家。優勢同時也帶來義務,即要宣傳這個內容廣泛的精神、藝術和文化的遺產,并維護其生命力――中法學者對此有著深深認同。
阿爾諾·多德里夫說,保護文化遺產,同時通過各種手段在社會各界進行傳播,使得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和認識這一有著取之不盡的財富的遺產。年輕人越能認識這個獨特的遺產的價值,他們就越能努力使它們開花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物’,潴留著世界多元文化的‘根’”
保護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要使人們尊重文化差異,這樣可保衛多元化世界的視野,使之更加豐富、更加協調、更加穩定。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執行主席伊夫·米勒岡認為,文化對話,如同外交關系或經濟合作一樣,不能回避。
專家學者們表示,全球化使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應該共同關心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光大。面對因為生活方式和趣味標準化而產生的貧乏危險,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因為文化遺產最清晰地體現著一種文明的價值觀,并且作為一個民族歷史的第一證人,也反映著藝術和文化創作的方方面面,特別應該關注這種遺產最脆弱的方面,即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物”,潴留著世界多元文化的“根”。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資華筠說,我們可以從中尋覓到人類原始自然特性的積淀、進化印跡。它們不僅對諸多人文科學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也是滋育、激發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的源泉。
“我們深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為了保護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而且面向世界,對于倡導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促進人類和諧共處負有使命。”資華筠說。
中法學者共議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中法學者共議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中法學者共議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