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藝術市場上出現的“名人版畫”現象引起眾多業內人士與專業人士的紛爭之辭。明眼人從“名人版畫”的稱謂上就可以看出這只是一個“市場行為”而決非某個“藝術現象”。至于“名人版畫”到底能否被稱作“版畫”的爭論筆者認為其實毫無意義,通行的版畫國際規范和國際版畫市場已給出清晰的明示與分級,所以無論“名人版畫”屬于原創性版畫還是屬于復制性版畫,限量級版畫、甚至是油畫名作的版畫復制化等等。它們終究屬于允許進入市場的版畫范疇,因為它們或多或少、或真或假地都能和藝術家本人扯上關系。盡管里面摻雜了太多的“明星效應”、“個人利益擴大化”、“藝術產業化”等等與藝術、與版畫無關的因素。
雖然眾多的“名人版畫”從制作規范到市場運作上看不出太多的瑕玭與明顯的違規,但是從制作“名人版畫”的相關藝術家在回應業內時的遮遮掩掩與羞羞答答之中,我們仍可以隱約感覺到其中的某些擔擾。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觀念的不斷更新,藝術家們開始嘗試用各種媒介和材料進行創作。畫種之間的隔閡被打破了。更多的藝術策展也趨向于對主題的強調,而有意弱化原有的畫種類型,所以藝術家的表達方式是多樣的,也是自由的,他們的作品可以是裝置的,影像的,也可以是油畫的或版畫的,只要藝術家覺得某種方式適合表達自己對藝術發展的看法,關注點和個人旨趣。讓我們值得關注的是,在眾多“名人版畫”的版畫作品里,又有多少能夠體現出藝術家的主動性痕跡呢?簡單地復制,無須親自操筆勞作的快捷,規模化生產方式,當藝術家們同商人在為以“藝術”的名義輕松獲取更多價值而頻頻舉杯之時,是否會為藝術創造精神的缺失而心感不安或心存余悸呢?究竟是運用復制技術來創造藝術?還是簡單地去復制藝術。這是版畫作為一種有藝術水準的藝術品與其它普通藝術類商品的根本區別所在。
藝術家們參與版畫的繪制與創作,在國外有著非常良好的傳統并保持至今,其中不乏名家與大師,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大師們是如何通過其才華與深入的實踐讓版畫——這門有關復制的藝術,綻放出它應有的光彩。
早在歐洲十五、十六世紀版畫興起之初,就有許多油畫家,同時也是版畫家致力于版畫的發展與創作,如我們所熟知的丟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4-1569),萊芒(Marcantonio Raimond:1480-1534)等等。丟勒有著精湛的版畫技巧,尤其是銅版畫雕版技術,他的版畫作品對當時的畫家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在他的變革下,銅版蝕刻技術趨向成熟,在以丟勒為代表的16世紀藝術家們對版畫的參與下,使版畫脫離了產生之初的單一復制功能,跨越了復制印制的從屬階段,使之成為一種具有藝術表現力的重要繪畫形式之一。以倫勃朗(Rembrandt 1606-1669)為代表的17世紀畫家們同樣在版畫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倫勃朗的版畫與他的油畫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同樣令世人矚目和喜愛,他的原版至今還在繼續印刷。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領悟到這位天才對版畫的追求以及對版畫繪畫效果的準確把握。18世紀浪漫主義的先驅戈雅(Francislo Jose deGoy U Luoien tes,1746-1828),他以奇異多變的油畫,素描和版畫形式深刻反映了當時動亂的社會景況,對19世紀后期歐洲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運動的領袖們影響很大,直到20世紀,他的作品仍為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所推崇。19世紀的繪畫在法國啟蒙主義思想的引導下,經歷了不斷變革的藝術發展歷程,這一時期,版畫也異常活躍,以巴比松為中心的現實主義畫家大多有版畫作品問世。而以色彩著稱的印象派畫家也熱衷于版畫的創作,使版畫的技術更加成熟和完美,版畫也完全徹底地擺脫了復制的功能,成為藝術家們抒發情感的一種藝術手段。同時,這一時期還開展過復興銅版畫運動,旨在使觀眾從本質上了解版畫原作與復制印刷的差異,提高版畫藝術地位。如米勒(Jee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他的版畫多取材于自己創作的油畫,但都是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
版畫極具個性化的創作手段很適合于現代觀念的體現,藝術家們以藝術觀念來創作版畫。20世紀的著名畫家都在進行版畫的創作活動。如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畢加索版畫藝術的一生是在不斷探索中前行,版畫是畢加索創作中的重要部分,他的版畫和他的油畫一樣,經常變換不同的表現方法和藝術風格。他的每一件版畫作品都是用不同于其它畫種的獨特的版畫藝術語言中表達。蒙克(Edvard Munch 1853-1944),他的版畫多取材于他的油畫或變體畫,他不是完全的復制油畫,而是利用銅版畫的藝術特點對自己的創作草圖進行再創造,因而他的版畫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動人心魄的感染力。在現代主義藝術階段,更是有眾多的藝術大家參與版畫創作。如勞申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1937~),吉姆·戴恩(Lim Dine),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約爾格·伊門道夫(Lory Immendorff),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1928-1987)等等。勞申伯格的作品是一種典型的應用版畫要領制作當代藝術作品的范例,是一種自由地汲取相關藝術媒材的創作風格,通過他的努力使版畫和畫具有同等的藝術實力和地位,也使版畫在自身的變革中,從單純技術技巧的精美性、印刷的復數性,版畫的純粹性走向立體,從手段的單一性走向思維的開拓性。在他的作品中經常運用絲網復制的方式來直接復制各種照片,印刷品、現成圖像、實物。勞申作格的藝術實踐對波普藝術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和藝術理念對于年輕藝術家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安迪·沃霍爾正是因其對勞申伯格的崇敬之意而走向純藝術道路。此后運用絲網版畫印刷的復制技術創造了大量著名的作品,如《瑪麗蓮夢露》、《毛澤東》等。
假定我們把國內藝術市場上這些當紅的名家大師們同藝術史上的這些名家大師們放在同一個平臺上審視,如此這般的“名家版家”不知是否能夠與之同日而語。藝術史上大家們對版畫的理解和實踐令人垂青,受人尊重。應該說他們的確是站在藝術的層面上,真正以藝術創造的方式去運用版畫的復制特性。尤其是20世紀的現當代藝術家們,即使他們廣泛運用了攝影的暗房處理、寫實照相制版技術來復制圖像,他們也只是在非常敏銳地捕捉到版畫復制特質后,傾注切身的激情與實踐去完成以藝術創造為最終目的藝術活動。無庸置疑,他們對版畫的真實參與推動了版畫的發展,推動了藝術的發展。
版畫的特性決定了版畫先天具有很好的復制功能,但是對于藝術創造者們來說,這絕不是簡單的機械性復制,藝術家在利用某種材料某種手段的時候,一定是把它作為一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去充分發揮這種語言的特點,其中必然包含著藝術家對這種語言的理解、體會甚至是對偶然性的創造性把握。復制是版畫的特性,但復制不是版畫的全部,也就是說,版畫是可復制的,但是版畫的精髓不在于復制,而是在于無論從精神品質還是到行為方式都只能是唯一的,不可復制的原創性。以版畫復制的方式所制造的作品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版畫,盡管他們從制作到印刷到作者簽名都符合規范,外表包裝幾乎天衣無縫,但它們仍然缺乏版畫的精髓和靈魂,因此屬于它們的空間是漂浮和游離的。而且,符合規范的東西不一定能夠符合人類對真美的需求,規范只能約束外在的東西,而內在的東西則需要自身去自覺地規范。“復制在使人們很容易接近任何數量的形象的同時,它也扭曲了我們直接體驗真正藝術作品的能力。”復制的意義與唯一的原則在本質上的區別決定了技術與藝術不同的精神內涵。如果利用版畫只是利用其易于傳播的數量概念,如同視異性為繁衍的工具而不是精神的伙伴,那么這樣的作品就失去了藝的品質而只剩下對術的追求。尤其是現代的電腦和數碼技術對藝術家們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卻不能取而代之。版畫有別于其它畫種的重要標志是其語言的精神品質,這一品質則是由畫家的人性價值與材料的物性價值所決定的,通過人性與物性的矛盾行為引申出人性的永恒則是版畫的性質所在,也是版畫之所以被稱為藝術的意義所在。自上世紀50、60年代起,國外藝術家從事版畫創作的形式和方式就已經突破了傳統的概念,即版畫創作純粹由藝術家本人制作的模式。同時更多的科技手段引入版畫的制版與印刷,復制特性被極致放大等等。即使不用藝術家親自動手去刻、去印、去制,但作品一定是按照藝術家的觀念與設計完成的,他們在注重技術標準的同時,也在追求藝術創作的境界。他們在把復制的藝術推向極致的同時,也同時把復制的概念推向了觀念的高度。
讓我們再來看看國內的這些藝術家們,把油畫的復制版畫說成是原創版畫,把絲網照相制版疊加套色說成是“綜合材料油彩”。所謂在藝術家本人的監督指導下的版畫制作過程,也只是在打樣車間里校對一下顏色的誤差而已。我們不知道在這種監督指導下的制作方式跟著印刷品的生產過程有多大程度的區別,最終卻要冠以“藝術”的名義,“版畫”的名義。他們在滿足所謂的“市場需求”,追求擴大快速價值回報的同時,是否多少應當考慮到有關個人藝術精神的拓展與提升的問題呢?在模糊概念的面紗背后,是否隱藏著太多的投機和無盡的私欲,我們不得而知。我們沒有必要去進一步探究有關“藝術市場”和“藝術產業化”的問題。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以藝術的名義進行商品生產,將會對藝術造成巨大的傷害,以產業的心態去參與版畫制作,將會大大削弱作品的藝術水準,降低藝術價值和個人信譽度,大大稀釋藝術的文化向度和精神感召力。
藝術市場需要產業化,不等于藝術創作需要產業化,不等于復制的藝術需要對藝術進行簡單復制,安迪沃霍爾在油畫上利用絲網版畫直接復制圖像,為了追求大量生產的繪畫,但同時,他也在以他的藝術觀念推動藝術的發展,并影響了整個時代。當前尚待健全的藝術市場中,藝術品在人為操縱下,有時候不得不變成一種特殊的商品在價值與價格的瘋狂演繹中謀求自身的定位。每一個相關的利益元素,都需要在這種產業鏈中尋求自己的位置。藝術家、畫廊、收藏家、藝術投資人等等,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通過藝術品這個中間元素盤算著自己的利益附著點。然而,作為藝術家,作為人類精神產品——藝術的締造者,的確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藝術市場對于藝術家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味地把藝術市場當成名利場,其結果只會導致文化的喪失,精神的喪失,品質的喪失。
藝術家們以原創的精神參與版畫,那將是當代版畫的盛事,藝術家們若一味地用版畫去復制藝術、復制利益,那么在他們的作品里,最終呈現的圖像只有日漸衰退的創造力。
復制的藝術還是對藝術的復制
復制的藝術還是對藝術的復制
復制的藝術還是對藝術的復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