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由國內管理咨詢及投資銀行業大鱷和君咨詢聯手西岸圣堡國際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一只藝術品投資基金“和君西岸”即將投入運營。
首次涉足藝術品投資,和君咨詢僅嘗試性地將第一階段投資規模定為1億元人民幣。他們計劃以“短平快”的方式,賺取第一桶金。但據和君咨詢集團董事長王明夫透露,若首期投資理想,“和君西岸”還將陸續推出多期基金,其規模將達數億元人民幣甚至更多。相對于目前每年資金注入總量僅百億元人民幣的國內藝術品市場來說,這個數字意味著一股足以掀起新一波潮流的強大力量。
而這已經不是國內金融大鱷首次涉足藝術品投資了。2007年6月,民生銀行高調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基金產品,僅以一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募集作業。不久,民生銀行又緊接著推出了規模2億元人民幣的2號藝術基金,竟然只用了8個小時就完成追募。
如今,商業巨頭紛紛緊隨這股潮流介入藝術品市場,是否預示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金時代即將到來?巨額資金涌入藝術品市場,會否帶來市場格局的重新洗牌?而眼前藝術市場正經歷的盤整期,究竟是機遇還是陷阱?這一切疑問,令秋拍前夕的藝術市場,顯得迷霧重重。
收藏熱引來藝術品投資基金
與民生銀行一樣,和君咨詢在發起藝術基金之前,也做過詳細的調查。據統計,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往往會出現收藏趨向;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至8000美元的時候,藝術品收藏會出現一個快速增長期;而當這個數值達到1萬美元及以上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會出現系統的收藏行為。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藝術市場,都是按照這樣的軌跡發展的。
“中國經濟持續保持了30年的高增長,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4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約合2460美元。”王明夫說,“從這個數據來看,中國尚未達到大規模收藏的階段。但是,中國富人數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比西方國家快得多,而且區域差別巨大,一些大城市已經遠遠超過人均GDP3000美元的水平。中國目前的收藏熱,引來藝術品投資基金陸續出現,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事。”
西方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基金,于1974年在英國誕生。當時英國著名的鐵路養老基金(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的股東們想要投資以求避開通貨膨脹。于是,他們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一位前任高層的建議下,拿出了約占基金總額3%(約1億美元)的資金,開始嘗試投資藝術品。他們每次都只買每場拍賣會最貴、最好的一件拍品。最后,基金共陸續購入了2500幅畫作。直到25年后,也就是1999年,才全部售出,獲得了近3億美元的收益。這個案例披露時,恰逢藝術品市場又一輪新的上漲熱潮,立刻引起市場關注,并且帶動了大批基金轉型專攻藝術品投資。
6年前,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館長沈其斌就開始關注西方藝術品投資基金的發展。他意識到,中國的藝術市場已經走上了西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成長軌跡。直覺告訴他,基金也會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但相對于當時國內剛剛起步的藝術品市場來說,這個預言太過超前,以至于很少有人敢于聽取他的建議。
4年前,曾有幾位美籍華人企業家拜訪沈其斌,想要請他代為在國內投資藝術品,但最后雙方也未能達成合作。“那是一個歷史性的機遇,我當時給他們推薦的幾位當代藝術家,今天個個都是大腕。如果按照當時那個方案做的話,這個當代藝術投資基金今天可能已經非常出色。當初的1億元,現在可能已經變成幾十億元了。”沈其斌惋惜地說。
如今,沈其斌自己終于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在證大藝術館旗下創辦一個合伙人企業,以基金的模式投資當代藝術品。該公司接下來將會發行各種形式的藝術私募基金,封閉期3年到7年不等。但藝術品市場的大環境已經比4年前復雜得多,“現在好的藝術品不一定有好的價格,而是哪里有投機的機會,哪里價格就高。”沈其斌說。如何撥開迷霧,選出真正好的藝術家、好的作品,對于當前普遍缺乏專業人員的國內藝術品投資基金來說,是最大的難題,也是最大的風險所在。
藝術基金需要“陽光資本”
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察,沈其斌認為,目前國內的藝術品投資基金還處于萌芽狀態,待其發展為一個真正良性的“基金時代”,還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來培育。“國內目前的藝術基金大部分還處于不規范的狀態,基本上是在靠人脈、靠忽悠來募款,但這個過程是必然的。”而在未來5年當中,要理清的不僅僅是藝術基金本身,還有國內藝術市場的大環境。
“我所推崇的藝術基金,是符合學術的、符合未來投資方向的、對藝術有影響和推動力的這樣一個良性的陽光資本”,沈其斌說,“而那些丟錢進來猛炒的,則是屬于惡性資本,這反而會傷害藝術市場,這種基金我不推崇。”
華雨舟所操盤的兩家藝術基金,或許正是沈其斌所描述的“陽光資本”。華雨舟說,4年前,他接受一家香港私人藝術基金的委托,為該基金操盤,進行藝術品收藏和投資,每年運作資金量達2000萬元至1億元人民幣,而年收益率則能達到15%。
2006年,華氏公司又受到中國藝術基金會的委托,為這家非營利性的基金選購優秀的中國油畫作品保留在國內,每年投入的資金量也達到了3000萬元到5000萬元人民幣。雖然兩家基金目的不同,但香港私人基金的長期經驗以及中國藝術基金會的學術性,使得他們在投資方向上做出了一致選擇。
“這兩年,我們公司和藝術基金都做了大量的投資,但主要投資的板塊不是在當代藝術,而是集中在經典藝術,也就是在歷史上各個變化時期產生的一些重要藝術家的作品。這類作品雖然不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暴利,但它也不會給你帶來很大的風險。”華雨舟說。
華雨舟對投資方向的選擇,與沈其斌不謀而合。今年和君咨詢組建的藝術基金,則將關注點放在了西方經典油畫上。
可以預見,倘若更多金融機構攜帶巨額資金進入藝術品市場的話,無論它們是扶植優秀藝術品,還是投機、炒作,都可能會大幅拉高某些藝術品板塊的價格,甚至帶來市場格局的重新洗牌。
“每一筆資金進入市場的方式不一樣,有的資金進來時是如狼似虎,有的則如同綿綿細雨,悄無聲息地開始坐莊。大量機構和資金進入后,拉高市場是必然的,但這種人為的拉高,風險是很大的。其結果是好是壞,就要看由誰來操作了。” 但從宏觀來看,目前藝術市場仍然存在巨大機遇,“藝術品消費在未來20年內,將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增長型消費。”沈其斌說。
近日,河南焦作發現了一部清代咸豐年間的小人書。焦作市書畫家協會的專家稱,這部刊刻于清咸豐十一年的童蒙讀物二十四孝傳贊,是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小人書。該小人書長5.5厘米,寬4.8厘米,線裝。全書分為上下兩冊,每冊刊載十二孝圖文,每幅圖后的文字都由不同的名流書寫。該書由歷任漢陽知府二品頂戴按察使兼兩廣鹽運使鐘謙鈞刊刻于咸豐十一年粵東運署,距今約150年之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