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80年批判《鄉戀》是新舊思維方式較量的白熱化。在這一年4月,音樂界人士在京郊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的主要議題就是批李谷一演唱的《鄉戀》和王酩作曲的《妹妹找哥淚花流》。有一負責人點名批判《鄉戀》,稱毛病就出在李谷一的“氣聲”唱法上。這種喉頭放松,發出氣流摩擦的輕聲被視為“港臺明星的唱法”,是靡靡之音,不正經,離經叛道,不符合社會主義藝術規律。報紙雜志上接連出現批判文章,李谷一被指為黃色歌女。但《鄉戀》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1983年應觀眾強烈要求《鄉戀》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演唱,李谷一才算獲得正名。
1980年批判《鄉戀》是新舊思維方式較量的白熱化。在這一年4月,音樂界人士在京郊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的主要議題就是批李谷一演唱的《鄉戀》和王酩作曲的《妹妹找哥淚花流》。有一負責人點名批判《鄉戀》,稱毛病就出在李谷一的“氣聲”唱法上。這種喉頭放松,發出氣流摩擦的輕聲被視為“港臺明星的唱法”,是靡靡之音,不正經,離經叛道,不符合社會主義藝術規律。報紙雜志上接連出現批判文章,李谷一被指為黃色歌女。但《鄉戀》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1983年應觀眾強烈要求《鄉戀》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演唱,李谷一才算獲得正名。
1980年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歌曲》雜志主辦的“聽眾最喜愛的15首廣播歌曲”揭曉。這次評選活動共收到了25萬封群眾來信,入選的都是當時傳唱一時的抒情歌曲,俗稱“15首”。包括《祝酒歌》、《妹妹找哥淚花流》、《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再見吧,媽媽》、《泉水叮咚》、《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心上人啊,快給我力量》、《潔白的羽毛寄深情》、《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永遠和你在一起》等。
“15首”堪稱中國大陸最早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與今天的流行歌曲相比,這些歌非常正統,帶著鮮明的時代特征。然而在當時,這個評選仍然引發了一些爭議,被視為集中反映了不健康思潮,是不符合時代的“靡靡之音”。
通過投票表達音樂的民意
1980年2月16日,正是大年初一。“妹妹找哥淚花流,不見哥哥心憂愁,心憂愁。望穿雙眼盼親人,花開花落幾春秋”———在首都體育館,一場名為“聽眾喜愛的15首廣播歌曲”音樂會在進行中。李谷一的一曲《妹妹找哥淚花流》感染得臺下的觀眾如癡如醉。接下來鄭緒嵐、李雙江等歌手獻唱《太陽島上》、《再見吧,媽媽》……每首歌都引來潮水般的掌聲。能坐一萬二千人的首體擠得滿滿當當,觀眾拍紅了巴掌。
“這是中國聽眾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投票來表達民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坐在中國音像協會辦公室里,王炬回憶當年評選“15首”的盛況,笑著感慨道。作為評選的主要參與者,他目睹了中國音樂界的一步步開放。由中央廣播電臺和《歌曲》雜志社聯合主辦的這次“聽眾喜愛的15首歌曲”評選,是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節點。
1979年,27歲的王炬轉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任編輯。經過“文革”十年藝術凋敝,臺里十年沒有進新人,他是最年輕的一個。王炬的第一項工作是負責中央臺的聽眾點播節目“中國音樂信箱”。他每天要讀幾百封聽眾來信,統計點播最集中的幾首歌曲,然后在每周一的點播時段播放這些歌曲,每次45分鐘。
“這個節目非常受歡迎。當時有個聽眾工作部,每天負責收信、拆信,然后給我電話。我就下去拿,扛一袋上來,我的辦公室永遠都是塞滿了聽眾來信。”久而久之,觀眾的喜好都集中于一批抒情歌曲上,這引起了王炬及當時文藝部副主任康普的注意。
康普是一個敏銳的人。當時聽眾工作部做了一個聽眾調查,顯示“中國音樂信箱”是頗受好評的一個節目,同時對點播率最高的歌曲也做了一個調查統計。康普捕捉到在群眾中蘊藏著的一種東西,“這種東西是通過聽眾來信,和不斷收集在一起的曲目表現出來的,并沒有人呼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該干什么”。康普找到了王炬。“她問我,咱們能不能把這些歌搞個什么活動,把群眾的呼聲反映出來?”
當時一些創作活躍的音樂人和音樂界權威之間存在著情緒對立。一方面王酩、施光南、谷建芬等詞曲作家創作了很多新歌,由李谷一、李雙江、朱逢博等歌手演唱,在群眾中流傳很廣;另一方面主管部門卻將這些抒情歌曲視為軟性歌曲、不夠健康昂揚而加以排斥。在康普的提議下,王炬和幾個編輯專門開會討論,最后決定采用聽眾投票的辦法來反映群眾的喜好。開始計劃叫“優秀廣播歌曲”,但后來由于評選結果引發爭議,才決定用低調的名字“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