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30年來的藝術品收藏市場,會發現她走過了一個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由萌芽狀態的步履維艱到今天的不斷壯大的發展軌跡。藝術環境的改變,藝術家觀念的轉變,國人審美意識的提高乃至國外藏家的重視……這一切因素的疊加,構成了我國這個年輕的藝術市場逐漸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1979年,我國改革開放之初,藝術品市場處于剛剛萌芽階段。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除了書畫與文房四寶一起經營的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等為數不多的傳統書畫店鋪外,文物交易多由國營文物商店壟斷。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文物商店實力最強,各有幾家,其他都是每省一個。收藏家馬未都曾在一次訪談中講到過上世紀70年代末的文物收購情形:大清早,北京國營文物商店的門外已經有了從外地趕來的農民,推著自行車,車上掛著各類古董在那里等著驗收,排的隊伍足足有一里路長,那時一個清初的青花大瓶收購價才10塊錢。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思想開始解放,經營思路也更加靈活,才有了廣州、桂林一帶的書畫販子,天津與北京等地的古玩市場等等。而其中廣州等地的藏家因最先看到香港同胞收藏古董、書畫的繁榮景象,思路要更加開拓些,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藝術品市場的拓荒者。他們經常要趕到北京、天津、江浙一帶搜索古董,再轉賣給港臺商人。在他們的帶動下,城里的古董店陸續開張,農村的古董資源不斷被運送到城里的古董店,古董店的老板又把它賣給廣州等地的畫商,這些畫商又將收購來的古董賣給港澳臺的商人,商人又賣給藏家,或送往拍賣,如此周而復始,民間的文物藝術品交易就這樣在八九十年代逐步發展起來。據悉,1980年,香港曾舉辦過一場書畫藝術拍賣會,有大量徐悲鴻、齊白石、傅抱石的作品上拍,那時候他們的一幅作品差不多只有3萬港元左右。
199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真正發展期。
1992年,上海朵云軒國營文物商店經理祝君波一行人的香港之行,打開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業的大門,自此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了真正發展期。(下轉第5版)
(上接第1版)1992年4月22日,祝君波和同事薛錦清、張志成帶著30幅書畫到香港參加藝術品拍賣會。平時在朵云軒只賣幾千元、幾萬元的書畫到了這里成交價翻了幾十倍。程十發的《梅花圖》拍了39萬港幣、張大千的山水畫作品拍出了200多萬港幣……帶去的30幅作品全部成交,賣出了幾百萬元。香港之行大獲全勝,在這里祝君波看到了拍賣會帶來的巨大效益,當即決定回國成立朵云軒拍賣公司。在朵云軒拍賣公司籌備拍賣的過程中,1992年10月3日,深圳市動產拍賣行舉辦了國內“首屆當代中國名家字畫精品拍賣會”。1992年10月11日北京文物市場也隨后舉行了首屆拍賣會,當時拍賣的文物藝術品達2188件。然而,1993年6月20日,由祝君波所帶領的上海朵云軒拍賣公司在上海靜安區希爾頓飯店二樓會議室所舉行的拍賣,卻被業內很多人士稱為是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拍賣,具有中國藝術史上里程碑的意義。因為這次拍賣,拍賣公司持有注冊證書,拍品類別清晰,成交額合理。155件拍品最終成交835萬元,成交率高達75.4%,比起北京文物市場2188件拍品、300萬元的成交,朵云軒已經向國際規則下的藝術品拍賣會靠近了一大步。
1993年5月,中國嘉德國際文化珍品拍賣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12月更名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與前面上海朵云軒等國營拍賣企業的全民所有制不同,嘉德是股份制,這標志著中國有了公司化形式的拍賣。1994年中國嘉德在北京舉行的首場拍賣會上,張大千的《石梁飛瀑》以209萬元成交,創下了當時中國書畫拍賣的最高成交記錄。
此時,一些依托于文物商店的拍賣公司開始成立,各地都出現了不同規模的拍賣公司。如1994年6月,屬于北京市文物公司的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公司成立。在拍賣公司不斷成立舉行拍賣的同時,我國的畫廊業也開始起步。1991年,澳大利亞人布朗·華萊士為了方便外國人買中國藝術品,在北京東便門角樓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專業畫廊——紅門畫廊。1995年,瑞士人何浦林在上海成立了香格納畫廊。自此,畫廊開始在全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中國第一場藝術博覽會也于1993年11月16日,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大廈舉行,此舉標志著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全面開花,種類從單一走向多元。
時至今日,在拍賣師的槌起槌落中,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已經走過了近16個春秋。從最初成立時的3家藝術拍賣公司到現在的全國大大小小近千家,從單場拍賣會成交量幾百萬元,到如今單場拍賣會成交額幾十億元人民幣;從剛剛成立時的小心探索到現在整個行業的百家爭鳴……幾經曲折,從巔峰到低谷,從冷清到紅火。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興起之路,讓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藏家由盲目跟風到理性投資的成長之路,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發展日益趨向健康有序。可以說是拍賣開啟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新篇章。
新世紀,中國藝術品收藏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勢。
步入新世紀,中國國力大大增強,文物藝術品收藏熱隨之興起。書畫市場的收藏陣地以北京為中心,滬、杭、粵為支點,逐漸普及到全國,全國收藏家的隊伍也日益壯大。2000年來,受國內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促動,中國藝術的市場化進程一直保持著積極的勢頭,國內文物市場行情逐年看漲,刺激藝術品回流現象不斷出現。如故宮博物院以1980萬元購得稀世珍寶北宋張先的《十詠圖》,2200萬元購得隋人墨寶《出師頌》,上海博物館也以450萬美元購回《淳化閣帖》等。除了博物館積極購回國家珍寶外,國內的企業民間團體乃至個人參與收購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的熱情也很高:浙江徐龍食品集團曾花450萬港元拍回來一件清雍正粉彩桃紋盞,浙江中凱集團也曾以2800萬元拍回明末清初畫壇巨擘陳洪綬的《花鳥圖冊》。至今,已有8萬多件流散海外的珍貴文物通過國人的力量回流,在豐富我國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同時,還維護了我國文化遺產的完整性。
目前,隨著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紛紛踏上回國之路,全球化的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已經開始重新整合,中國文物價位也正在迅速接近或達到國際市場水平。此外,中國內地掀起的藝術品投資熱,還吸引了國際拍賣巨頭的注意,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佳士得、蘇富比等頻繁進駐內地,為中國藝術品投資注入了新鮮血液。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品也在國際市場上屢屢賣出高價,成為國際買家追捧的熱點。如以張曉剛率領的中國當代藝術大軍就成為國外藏家追逐的熱點,作品頻頻暴出高價。如今,國際藝術品市場中的亞洲藝術品中中國拍品已占主導地位,中國藝術品已成為國際經濟界的投資熱點。
可以說,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步入新世紀后,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獲得了全面復蘇。各大拍賣公司紛紛推出不同的策略推動藝術品市場前行,同時各地畫廊興起,藝術博覽會場次和規模也以大幅度提升,相關的經營制度和法律法規隨著市場的推進逐步健全,中國藝術品收藏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