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畫廊大多屬弱勢,比如一個畫廊老板要想貸款很難,“做大”的可能很小。國內很多畫廊也沒心思做藝術家培養,大多是搶成熟的藝術家,以期贏得發展的資金;畫廊的從業人員的素質、經驗、國際觀等也有待加強,亞洲其他國家的畫廊經常參加國際性展覽,也許我們的畫廊有國際觀,但缺乏經濟實力,出外一趟高昂的商務成本讓畫廊望而卻步。
王安桅認為,很多畫廊也是很現實的,比如參加一次上海藝博會基本展位費總體在5萬-10萬元之間,1平方米展位費差不多在1200-1500元之間,包個30平方米的展位就得花銷四五萬元,相當于好些畫廊近半年的月租費。
那為什么畫廊還愿意參加藝博會呢?因為他們實在缺少展示的平臺。有些畫廊算過一筆賬,在媒體上投廣告是大多畫廊都投不起的,如果他們自己做展覽,能吸引到捧場的可能也就兩三百個人,加上出畫冊等費用,整體成本雖然比藝博會省點,但也省不到哪兒,而且藝博會能讓他們接觸買家的機會多得多。但藝博會畢竟只有5天時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畫廊的幫助才是最重要的。他們就曾在上海藝博會之外,還搞過畫廊邀請展,組織上海畫廊赴外辦展等。他覺得各地政府也應該采取一些分流措施,讓每個博覽會承擔不同任務,展示不同特色。
藝博會追打“專業牌”
就CIGE、藝術北京、上海當代等幾個定位類似的藝博會而言,除了在邀請參展的畫廊規模、成交量等方面一別苗頭之外,在“誰更引領藝術潮流”方面也展開角逐。引用CIGE總監尤洋一句話,現在的藝博會做得更像雙年展,而雙年展更像藝博會了。追求專業性,凸顯自身引導藝術潮流的功能,也是近幾年的國內藝博會逐漸完善的功能。
比如剛結束的藝術北京,就不以現場成交量做賣點,而是強調了他們主持的兩個論壇。一個是“影像作品專場及論壇”,一個是內涵更廣的“藝術與城市的關系”的討論。
在“影像藝術”論壇上,中外專家匯聚一堂,把目光對準了新興的攝影藝術市場。通過十幾年來的發展,眼下中國的藝術家開始真正對攝影感興趣,像王慶松、繆曉春、洪磊、海波等一批藝術家都開始關注中國攝影史,也開始嘗試用不同的相紙,不同的攝影語言。但中國的拍賣市場一共拍賣了三次影像作品,拍賣的結果是一次不如一次,這讓很多國內攝影人看不到希望。
對此,美國資深策展人Judith Florence Keller認為,美國的市場也是逐漸發展的,中國攝影市場的發展已經是非常快的了。美國也是一開始從畫廊中出現影像作品,之后在1970年的時候,開始出現一些影像的拍賣。美國博物館一般設有亞洲藝術部和美洲藝術部,現在西方正在關注中國、日本、韓國攝影家的作品。
在“藝術與城市”的論壇板塊,上海嘉定區區長孫繼偉認為,建設藝術性城市,除了從城市的硬件方面考量,更重要的是從城市的軟件方面考量。從藝術家的集聚力量看,上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上海,無論在經濟、文化方面,都是亞洲重要的城市,它幾乎集聚了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名人,但如今上海文化人的集聚度,已經降到100多年的最低,陳逸飛死了之后,繪畫界的藝術家不見了,巴金死了以后,文學界的藝術家不見了。如今的北京,除了是政治、經濟中心外,也是藝術的中心城市了。
與會專家認為,北京如果要成為亞洲的藝術中心,應該借鑒美國學者的3T理論——技術、人才、環境,學習美國怎么成功地把西方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紐約的。美國有它自己的一些辦法,首先,它打造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也就是波洛克;其次,它創造了抽象表現主義,而后在抽象表現主義基礎上,各種流派都是由美國人提出來的;第三,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推廣美國藝術,建立了很多博物館來發展美國的藝術。
藝術博覽會熱度降溫
藝術博覽會熱度降溫
藝術博覽會熱度降溫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